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 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 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2)材料二所列条文出自中国近代哪一部重要法律文献?指出其确立的政治体制及历史地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前,北美殖民地实践了长达150多年的民主政治。独立战争前后,由于大量的欧洲先进的政治和法律学说传入美国,而这些学说和思想,极易为美国人民接受并与美国人民已经具有的共和、民主、限权理念融合在一起,从而使美国人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人权意识和民主、共和、限权等政治要求。宪法为美国缔造了一个崭新的政府体制,为美国建立了一整套民主制度,第一次把联邦制、分权制、制衡制等抽象理论变成了现实,保证了美国政局的稳定,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摘编自彭澎《论1787年美国宪法的宪政理念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首先站出来追求政治近代化的是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以西方启蒙思想为理论武器,要求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维新派在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政治体制的改革没有实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接受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采取武装革命的方式追求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确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临时约法》规定设立国务总理,实行责任内阁制;“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院之审判,须公开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参议院有立法权、财政权、任免权、外交权、顾问权,有对大总统和国务员的弹劾权。

——摘编自李建忠《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治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等革命派实践政治近代化的原因及意义。
3 . 近代以来,忧患成疾,人们多愿如孙文后来总结的“毕其功于一役”,而不能忍受“旷日弥久”的办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时,王照劝康有为多立学堂,等风气变了,再行新政,可是康有为答他说:“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如何来得及?”

材料二   康有为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说革命无非“血流成河,死人如麻”,四亿人将去掉一半。梁启超与《民报》论战时期,宣扬说中国人“非有可以为共和国国民之资格”,因此,“与其典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章太炎逐条驳斥康的论点,认为革命是最大的权威,“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木去,即以革命去之”。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补泻兼备的救世良药。

——迟云飞《晚清大变局·改革、革命与社会裂变1901—1911》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与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康梁的思想主张,并简析发生于1911年的革命的历史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体现了政治建设中的什么原则?这部约法的是什么性质的法律?它的颁布有何重大意义?
(3)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1)依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哪些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献颁布的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了临时大总统的哪些权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简要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引自1912年临时政府之《中华民国国歌》


(1)材料中的“旧邦”是指什么?
(2)材料中“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是什么含义?请用史实简要说明。
(3)“旧邦新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019-08-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总复习测试(1)(华东师大版第五分册)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残暴,秦始皇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为中央集权的帝国统治建立了范例,这种模式在中国一直保存至20世纪早期;他还为中国指明了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某些个别阶段的分裂外,政治和文化上的统一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近20年,对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如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研究,研究者指出其不仅仅是赶跑了清朝的皇帝,还为中国人民创建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新的起点。

——摘编自耿云志《我对辛亥革命的一点看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杰里·本特利视秦始皇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018-11-08更新 | 488次组卷 | 17卷引用:【走进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01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二1912年2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诏书,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结束了。诏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溥仪宣布退位,袁世凯致电赞同共和,孙中山践行誓言,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的手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说明它是如何体现民主精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革命任务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并从主客观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两点以上)?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所示。
大事件主要领导人革命性质主要历史意义
A洪秀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孙中山BC
南昌起义周恩来 贺龙新民主主义革命D

(3)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大事件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2017-12-1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3课辛亥革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