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经历的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遗书·殷商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某政治文献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图1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最后负责实施的是哪个职能部门?
(3)图2中的国会与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哪一机构类似?图一和图二两种政治模式在本质上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4)材料三出自哪部政治文献?这部文献的制定有何主要意义?
(5)为了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毕生奋斗。请写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取得的两大成就。
2021-01-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主要体现了
A.满汉差异的淡化B.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夷夏观念的消亡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身历其境的张謇曾说:“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受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态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是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代表红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写的一份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了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此外,还需要有很好的群众、有很好的党、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有便于作战的地势、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摘编自中国网《新中国这样走来——〈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事件的政治功绩。
(2)根据材料二并吉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期毛泽东做出的战略决策,并说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这一决策所做的努力。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人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没能使中国真正成为--个独立的民主国家,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辛亥革命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促进了国民民主意识增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12年,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该报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洋务运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但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该学者的观点
A.强调了暴力斗争的局限性B.淡化了革命党人的领导作用
C.指出了改良方式的合理性D.肯定了革命党人的斗争方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辛亥革命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实现了中国的近代化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2020-10-19更新 | 133次组卷 | 29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B.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C.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
9 . 政治妥协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二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三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
(2)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有历史学家指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这是强调辛亥革命
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B.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C.打破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D.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2020-07-27更新 | 320次组卷 | 16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暨选科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