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9年,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国”。梁启超1902年发表《新中国未来记》,他设想的“新中国”,曰“大中华民主国”,第一任总统罗在田为光绪皇帝。“新中国”采用立宪政体,前期为君主立宪国,到光绪让权时转为民主共和国,“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必不轻用急激剧烈手段”。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并提出具体政纲:“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

材料二   1922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责”,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

19293月,中共中央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193512月,中共中央决定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610月,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19401月,毛泽东指出:“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945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指出:“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这就是我们的总路线。”

194812月,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提出,“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实现统一的民主的和平”。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和邹容对于“新中国”的设想有何不同?20世纪初,建立“新中国”的愿望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赋予“新中国”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的话语构建,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试对这一看法进行阐述。
2022-11-09更新 | 328次组卷 | 10卷引用:历史(江苏B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2 . 阅读材料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一大的纲领是一个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在这种选择和限制的统一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这一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材料三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8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它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瓦窑堡会议和毛泽东的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解决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问题。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研究》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新旧革命“嬗变”的表现。一句话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分析材料二,论证中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3)依据材料三,回答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变化,及中共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3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第一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几乎全部是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而来的。是列强的侵略,激发了中国国内急切的民主改革和革命运动;而帝国主义的压迫,又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祸害——军阀背后的“乱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巴黎和会的列强“分赃”丑剧,促使中国人抛弃了对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有过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对他们展开了最激烈的批判——五四运动由此爆发;而俄国十月革命及其政府的反帝立场并宣布放弃沙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又赢得了中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普遍同情与好感。于是在他们中间走出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的关系实际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是作为知识、思想、学说的马克思主义随着“西学东渐”而传入中国并逐步传播发展的学理性阶段;二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指南,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探索中国革命与建设新路的实践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影响;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中国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因素,指出这一转变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据材料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经历了哪两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的主要思想成果。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的“互动”产生的影响。
4 . 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C.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2019-01-13更新 | 1026次组卷 | 52卷引用: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必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是复杂的又是联系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镇江港进口量最大的是鸦片,成为当时“五大行”之首,这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为了弥补进出口贸易逆差,镇江大量的土特产转化为出口商品。至1872年,土货出口量猛增了好几倍,总价达3147006两白银之巨,与1866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1894年曾突破400万两大关。而同时期,帝国主义为了取得和保持他们在贸易上的优势,不择手段地向我国倾销商品。1870年以后,经镇江港输入的洋货总值已达7613939两,至1894年洋货净进口总值已突破1000万两大关。

——摘编自马洪霞《晚清镇江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传统工商业的演变》

材料二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华商纱厂纷纷放弃先前的工头制和包工制,采取了许多合理化的措施。在1912年以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上海纱厂平均每万纱锭需用工人约650名,每百台织机需用工人约280名,内地纱厂则更超过这个数字。而1912年日本在其本国的纱厂每万纱锭平均需用工人仅448人。经过管理制度的改良,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上海纱厂平均每万纱锭需用工人减至600名,每百台织机需用工人减至236名。这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趋势以后一直延续。

——杜恂诚《对北洋政府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误解(下)》

材料三据1919年《新青年》的调查,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18万,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12万、手工业工人20万,共计50万。当时,上海城市中人口才200万,工人占了四分之一。

——邢建榕《近代上海不仅是商业性消费城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镇江进出口贸易在1894年前后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民国时期上海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这种表现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具体影响。

2018-04-2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1(江苏卷)-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