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革命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五月五、六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2017-05-09更新 | 630次组卷 | 2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军施行“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原则:曾国藩挑选统领,统领挑选营官,以此类推,直到最基层士兵。曾国藩一般是从同乡、师生、友朋、同学中挑选将领及幕僚,他手下将领同样如此。曾国藩热衷于向士兵灌输儒家思想。他以礼义忠信为本,制定严格的军事纪律。湘军待遇远优于绿营军。营官每月工资是50两银子,这个工资水平相当于朝廷

从一品的高官。湘军在编制方面,以营为基本单位,分为水、陆两师,装备火器与冷兵器各半。火器中洋枪洋炮部分外购部分自主制造。

——据王盾《湘军史》等

材料二   民国倾覆,军阀混战,孙中山痛感没有自己的军队来维护新生的共和政权。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孙中山,建议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武装之基础。19241月,黄埔军校正式建立。军校主要设政治、教授、教练等部。政治部主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教授部和教练部(后合并为教育部)分管军事学科和术科的教学与训练。一批苏俄专家直接参与军校的筹建和顾问工作。1924年,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教导团效法苏俄红军,实行党代表制度。军校规定所有员生均需加入国民党,学员必须同时受军纪和党纪的约束。军队党化,破除了过去军队私有化的许多弊端,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巩固及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湘军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埔军校建立的背景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埔军校的建军思想与湘军的不同之处。
3 .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7-08-04更新 | 4244次组卷 | 40卷引用: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上学期10月份高一历史月考提升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