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革命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席卷全国。这说明
A.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B.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C.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D.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2020-10-28更新 | 338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六大党员数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信息,并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变化加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2020-07-11更新 | 7053次组卷 | 68卷引用: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2020-07-11更新 | 4748次组卷 | 5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26年,张太雷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大会的演讲中,引述了列宁总结的巴黎公社教训,包括“无产阶级应该专政”“以实力、武力,压迫反革命势力”“无产阶级的政府另有他的方式,就是公社、苏维埃制度”。这回应了当时
A.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B.国民革命的动力问题
C.国共两党合作方式问题D.社会改造的方式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都认为,妇女缠足是受到男人、礼教等的压迫。国共关系破要后,该观念在国民党的话语体系中逐渐淡出,而共产党则继续高举反封建的旗帜开展反缠足运动。这反映出
A.国共两党关系受制于社会性质变化
B.新文化运动对国共两党的影响不同
C.国民党与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反对放足
D.中共坚持革命理想与现实政治的统一
2020-06-11更新 | 440次组卷 | 15卷引用:吉林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7 . 1928年周恩来曾指出:“……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这种认识产生的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指导
C.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D.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8 . 1925年,国民党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各种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背景是
A.国民党发动农民进行革命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农村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D.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
2020-05-01更新 | 711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种族革命”,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则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

——摘自魏新柏《孙中山著作选编》

材料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   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其间代表性的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经历了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1924年“国民党之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所具有的新内容,并简析其积极意义。用一句话指出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思想内涵。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扼要指出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步骤、革命动力及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试从20世纪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②“20世纪中国的三次革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试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
2020-04-17更新 | 392次组卷 | 7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浙江专用-卷03
10 . 1924年开始,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接着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歼灭了孙、吴主力。北伐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国共合作的推动
C.北洋军阀内部分裂D.国民党力量强大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