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革命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下图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一历史阶段的形势图。对该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图中事件发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期间
B.该图示直接反映了北伐战争的形势
C.该形势图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结果
D.图中事件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022-04-0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等三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下面图示反映出重大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
D.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9-08-2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8月北京市海淀重点中学 高二(历史)开学考
3 . 与以下图示匹配的历史事件是
A.“废两改元”
B.“东北易帜”
C.清帝退位
D.台湾光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图图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党员数量和成分构成变化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判断,a年应该是
A.1924B.1927C.1934D.1937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侧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020-11-1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历史分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2020-07-11更新 | 7037次组卷 | 68卷引用: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历史高考试题 (山东卷)
7 . 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面示意图)


                    1926年初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所说的“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是指哪次军事行动?其次,“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2021-01-2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高级中学等三校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8 . 阅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出发地是广州
②革命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③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北京
④国民革命军的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0-02-10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侧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10 . 下图是中国近代一次战争形势示意图。此次战争应是
A.甲午中日战争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2021-01-0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7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