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革命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发生了伟大的飞跃。在反思以往革命运动失败的基础上,他说:改组国民党,使其“掌握政权之中枢”,“盖惟有组织、有权威之党,乃为革命的民众之本据”。“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在肯定“平均地权”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称国民党“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有别于以往革命运动对“新军”和“会党”力量的重视,他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苏联式样建立一支军队”,“有了这种理想上的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这些思想飞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形势。

——摘编自张玉昆《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一大”期间的思想飞跃》

材料二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革命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广泛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毛泽东在军队中实行的诸如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党支部建在连上、设立政治委员等重要制度,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摘编自周声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革命实践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南京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人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

材料二 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材料三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四 20世纪初,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国民党和中共都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而诞生的革命政党。当时,中国社会面临军阀混战的局面,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欲从广东北伐,实现国家统一,却陷入了内部分裂、组织涣散的状态。当时,苏联基于其地缘政治利益,愿意支援中国革命。1922年8月,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让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以俄为师,进行改组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共全体党员加入了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国内各党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人赴西安,促使事件和平解决,并向蒋介石提出联共抗日等多项条件。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随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摘编自王也扬《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

主题二 日军的侵略暴行

材料五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据(日)扶桑版《新历史教科书》

材料六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入桥东宛平县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中日双方正在交涉期间,日军于次日凌晨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挑起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材料七 下图是日本部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采用的一幅日本军人1937年12月在南京背中国老大娘回家的照片。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抗日救亡运动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共两党政策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4)根据材料五、六,指出两则材料对“卢沟桥事变”叙述的不同之处,并据此概括影响历史叙述的主要因素。
(5)根据材料七,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年日军拍摄这幅照片的意图。谈谈你对日本部分中小学教科书采用这幅照片的看法。
(6)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促使国共两次合作的不同因素。
(7)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3-10-1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2·纲要上第22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摘编自(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中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军施行“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原则:曾国藩挑选统领,统领挑选营官,以此类推,直到最基层士兵。曾国藩一般是从同乡、师生、友朋、同学中挑选将领及幕僚,他手下将领同样如此。曾国藩热衷于向士兵灌输儒家思想。他以礼义忠信为本,制定严格的军事纪律。湘军待遇远优于绿营军。营官每月工资是50两银子,这个工资水平相当于朝廷

从一品的高官。湘军在编制方面,以营为基本单位,分为水、陆两师,装备火器与冷兵器各半。火器中洋枪洋炮部分外购部分自主制造。

——据王盾《湘军史》等

材料二   民国倾覆,军阀混战,孙中山痛感没有自己的军队来维护新生的共和政权。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孙中山,建议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武装之基础。19241月,黄埔军校正式建立。军校主要设政治、教授、教练等部。政治部主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教授部和教练部(后合并为教育部)分管军事学科和术科的教学与训练。一批苏俄专家直接参与军校的筹建和顾问工作。1924年,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教导团效法苏俄红军,实行党代表制度。军校规定所有员生均需加入国民党,学员必须同时受军纪和党纪的约束。军队党化,破除了过去军队私有化的许多弊端,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巩固及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湘军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埔军校建立的背景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埔军校的建军思想与湘军的不同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组前国民党没有基层组织。由于缺乏基层组织的相互联络,发挥不出政党应有的领导力。鲍罗廷担任国民党的组织教练员后,极力宣传只靠干部不靠党员之弊,强调建立基层组织的重要性。在此影响下,国民党开始建立笼罩每一个党员的基层组织。同时,在俄共与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下,孙中山认识到了群众力量的强大和工农群众的重要性。……后孙中山与中共中央代表多次商谈,双方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以保证国民党组织迅速革新。由此国民党开始成为一个具有群众基础的动员型的强有力的政党。

——摘编自查晶辉《浅谈苏联和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

材料二   大革命的失败,使更多的共产党人认识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危害,体会到革命领导权、同盟军问题的重要性。大革命失败前夕,农民土地问题已引起许多共产党人的重视,两湖地区的农村革命已经蓬勃开展,为中共进一步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和土地革命提供了工作基础和经验。大革命后期,革命的武装问题已引起共产党的注意,大革命惨败的严峻现实,促发了他们对武装斗争的重视,易于中共将工作重心和斗争方式转向武装斗争。

——白寿奔《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党改组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并说明大革命失败对中共发展的影响。
6 .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高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五月五、六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这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7 .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五月五、六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2017-05-09更新 | 630次组卷 | 21卷引用:纲要上-第七单元测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