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②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③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④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9-08-10更新 | 157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1917年至1919年,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儿。1919年以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工人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C.一战暴露资本主义侵略争霸本质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019-05-22更新 | 252次组卷 | 17卷引用:【区级联考】江苏南通市通州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最具意义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精神的内涵。
2019-05-14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指出:“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以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大游行、火烧赵家楼及学生被北洋政府逮捕为标志;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其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相当复杂和明显。”对上述两个“五四”理解错误的是
A.前者是政治的“五四”,后者是文化的“五四”
B.前者要“反帝反封建”,后者要“民主与科学”
C.前者重在政治的救亡,后者重在思想文化启蒙
D.两个“五四”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 . 下列爱国运动中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载入我国史册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A.民主精神
B.自由精神
C.科学精神
D.爱国精神
2018-11-23更新 | 189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C.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2018-11-13更新 | 376次组卷 | 45卷引用:2010-2011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练习历史卷
17-18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论述题 | 较易(0.85) |

8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狭义上的五四运动,即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学生爱国运动,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山东权益的丧失而爆发,延至1919年6月28日结束。它的爱国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1936年某学者提出将五四运动定性为启蒙运动,并号召一切爱国分子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以唤醒民众的抗战与民主意识。

胡适曾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而胡适为在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五四运动之间“求同存异”而回避的两者的诸多差异,也在以后凸现出来,造成一些逻辑难题。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复古运动,而中国五四运动则建基于革新反复辟。

—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启超认为国人对国事的态度及其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关于五四运动性质的观点进行论证,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8-06-09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历史(选修)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认为“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价值。”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A.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
B.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0 . 胡适在评述某一历史事件时说:“荒唐的中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D.南昌起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