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逐步形成、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人在战败后痛定思痛,逐步摆脱传统的狭隘民族骄傲感,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族理论和观念,慢慢形成新型的近代民族观念和思想,以慰藉中日甲午战败的亡灵英豪。……此前,中国人没有明确的民族观念和意识,懂得只是上千年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规范价值与相关文化。在此之后,甲午战争改变了这一观念,促使国人在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问题上加入更多思考,并促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观念的形成。

——宋羿竺《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觉醒》

材料二:正如陈独秀当时所指出的:“爱国!爱国!这种声浪,近年以来几乎吹满了我们中国的各种社会……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出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

——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材料三:民族观念扩散的趋势,可以从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申报》相关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中看出端倪。以“民族”一词为例,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1928年、1936年,这一数据增加到1119、1507条;抗战爆发后,随着民族情绪的空前激发,“民族”一词使用频率进一步冲高,1939年达到2369条。

——《经济观察报书评: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期间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

材料四:从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来看,它是受西方列强的压迫,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开始逐步觉醒,甲午战败刺激下民族意识觉醒,……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真正实现了全中国各个阶层社会力量的动员。

——房波《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正义性》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论述材料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分层表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字数280字左右。)
2 . 在争取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材料二   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蓬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开始时间标志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45年9月2日
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8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9月2日

材料四   1948—1949年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4月23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中国人的国家情感”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五四运动的影响,说明其“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挽救革命的举措。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世界地位。
(4)据材料四指出当时国民党政府倒台不可避免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国际意义。
2020-10-15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必修)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亚里士多德
教育思 想“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君子”、“圣贤”及“大丈夫”。他主张“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城邦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及其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0—7岁主要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7—14岁把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做到“弃恶从善”;14—21岁的教育重点就是发展理性、发展智慧。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说明二人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与欧洲传统文化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哪些需求
材料三   1925年初,《京报副刊》举行了一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书目得票统计数能反映学者们对青年们文化素养的期待。
    书名 得票数
史记 19
四书、结婚的爱、欧洲近代百年史 8
墨子、呐喊、上下古今谈、建国方略、独秀文存、红楼梦 6
资治通鉴、孟子 15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近百年史、科学方法论、思维术 7
社会学及现代社会问题 5

根据材料三,概括学者们对青年文化素养期待的几个方面,并结合背景分析这些文化素养被期待的原因


     (4)综上,你认为人类社会思想文化是怎样流传和发展的?
2017-04-20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一)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