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土地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在第15号通告中指出,“没有城市的领导,乡村斗争很少胜利的可能。没有工人的领导,农民革命很少成功的希望。所以建立城市工作尤其是工人运动,成为党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共中央的这一通告(     
A.助长了党内“左”倾错误B.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
C.批判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D.推动中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2 . 仔细观察如图漫画,图中宣传口号为“打土豪分土地。”下列口号与此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B.“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
C.“坚持抗战到底”D.“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3 . 1928年,毛泽东总结道:“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C.闽浙赣革命根据地D.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图宣传画“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懂得这个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与这张宣传画直接相关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洛川会议
5 . 近代中国的法制建设。

材料一   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转型》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颁布的宪法或宪法性质文件

时间宪法名称核心内容
193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确认实行工农兵民主专政和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
1941《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按照“三三制”组织抗日民主政权
1946《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边区实行人民代表会议,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修律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制建设的意义。
6 . 下面分别是1927—1928年和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出身比例情况,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1927—1928年工人党员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1927—1928年农民党员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共工作重心转移
C.1949—1956年工人党员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D.1949—1956年农民党员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战争农村凋敝
2022-07-06更新 | 647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届高三独立作业(13)历史试题
7 . 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反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     
A.《兴国土地法》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国土地改革法》D.《井冈山土地法》
8 . 口号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同时是社会动员的有力工具。如表列出了不同时期中国共青团的口号,对其合理的历史解释是(     
时期口号
1922—1925年“协助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
1925—1927年“到群众中去”“到农村去”“到军队去”
1937—1945年“全体青年武装起来”
1949—1956年“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
1978—2001年“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002年以来“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
A.动员话语从公民话语转向阶级话语
B.动员内容从革命动员转向服务青年
C.动员方式由注重社会化转向政治化
D.动员对象由知识分子转向工农群众
9 . 钱币是历史发展的缩影。右图货币发行于(     
A.国民革命时期的广东B.国共对峙时期的江西
C.抗日战争时期的陕北D.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来自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倡导者们,在定县、邹平、新都等地创建试验区,成立乡村小学,平民学校、夜校;改良农业,提倡副业;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设立乡村医院、卫生所等。不少乡建工作者与农民同生活,共劳动,尽量使自己“农民化”。然而,十年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没有实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进一步加深。

乡村建设倡导者之一的梁漱溪将此称之为“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本来最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呐喊。退一步说,也应当是他想动,而我们领着他动。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动,他们不动;他们不但不动,甚且因为我们动,反来和我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梁漱溟进而分析了造成“乡村不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偏乎静,我们偏乎动;农民偏乎旧,我们偏乎断……总之,从心理上根本合不来”。

——据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及《梁漱溟全集》整理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中,选择任一理论或实践实例来评析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06-27更新 | 2003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重庆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