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土地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在第三次“围剿”时,何应钦曾说:“各地为政的人,往往不着力于改善农工生活,甚至听凭贪污土劣去摧残他们。试想一般啼饥号寒的人,有苦无从告诉,再加上一部分不良军警的骚扰、官吏的剥削、党部的因循,自然而然逼着他们走上土匪的道路。”这从侧面反映出(     
A.反“围剿”斗争群众基础广泛B.国民党将改变“围剿”策略
C.“围剿”行动将改善农村面貌D.国民政府注重改变农民生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元年间,唐朝达到盛世,但从均田制等制度层面看,也开启了衰败的肇端。《新唐书·食货志二》指出:“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宋人刘怒认为:“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唐朝官员队伍增长速度又特别快,贞观初期朝廷正式官员仅643人,到开元时已增至18000多人,天宝年间,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

——摘编自陈忠海《唐朝均田制的兴与衰》

材料二:通过对上一阶段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共“六大”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以及《农民问题决议案》,对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实施的“没收一切土地”政策进行了改变,进一步制定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只“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摒弃了1930年以前共产国际的意见和苏联“土地国有”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土地国有”发展为“土地农有”,经过各根据地的实践,最终于1931年春解决了地权问题,标志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初步形成。这条路线可概括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黎林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土地路线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土地政策对当代制定土地政策的启示。
3 .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苏区干部好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柴米油盐都想到,问寒问暖情义重……”20世纪30年代革命战争时期,这首《苏区干部好作风》歌谣,在苏区上下广为传唱的主要原因是苏区干部
A.彰显廉洁自律B.重视经济建设C.强调实事求是D.坚持群众路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2021-06-08更新 | 13451次组卷 | 95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