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土地革命的内容和影响及根据地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知识界的普遍认识是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各主要乡建团体所进行的工作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突出代表是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在1928年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搞所谓“乡村建设”,即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搞“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他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要想消除共产党的农民运动,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乡村建设运动”?
2023-01-18更新 | 28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对上一阶段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共“六大”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以及《农民问题决议案》,对1927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实施的“没收一切土地”政策进行了改变,进一步制定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只“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摒弃了1930年以前共产国际的意见和苏联“土地国有”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土地国有”发展为“土地农有”,经过各根据地的实践,最终于1931年春解决了地权问题,标志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初步形成。这条路线可概括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黎林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现实启示》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部分)的土地政策简表

全面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抗日。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一律取消。
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秋,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土地路线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指出两个时期土地政策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023-11-2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侵华前,太行地区手工业较发达,各地就地取材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如造纸、熬盐、采药、酿造、陶瓷、皮革、丝织、草帽、竹业等,几乎遍布太行区各县。但日伪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扫荡使太行抗日根据地手工业种类减少、规模缩小,无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根据地政府开始推行互助组、合作社这种新的生产模式,重新整合劳力资源;对有重大发明及创新者提出表扬并予以奖励,举办生产展览会宣传技术创新,将手工业工人、技术人员组队研究技术改进。采用公私联营、开办训练班、奖励劳动英雄的方式以提高群众生产能力和生产积极性。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摘编自岳谦厚赵智荣《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分裂危机,在社会、政治不同层面上均出现国民分裂为相互对峙的“两个法国”的现象。第三共和国政府致力于改革国民教育,希望将学校建设成为法兰西民族统一的熔炉,相继出台世俗化教育、统一学校教育、修订教学大纲等教育改革举措,践行从“一个祖国”“一个共和国”到“一个民族”逐层递进的教育理念,将爱国主义和共和主义思想教育融入民族统一思想教育之中,推动民族整合与国家整合同步进行,从而为现代法兰西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的构建与巩固奠定了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基础。

——摘编自曾晓阳《论19世纪末法国促进民族统一的教育举措》

材料二1927年后,中国革命势力进入赣南后发现,民众对宗族的认同度很高,对阶级、阶级斗争概念的认识程度则很低,这不利于动员民众加入“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中。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为了在民众中建立起对革命的认同,苏维埃政府先是掌握学校的监管权,然后选择、组织契合革命所需的教育内容。去除民众宗族观念、在民众中建构起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意识形态是苏维埃教育的理想。但革命教育的理想遭遇了国共战争环境一系列现实因素的制约,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革命教育尽管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真正内化为民众的认同。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土改运动中,通过划分阶级来建构新政权的意识形态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摘编自李国强《中央苏区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法国推进民族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法教育变革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沿革

材料 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沿革从一个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脉。

1926193119401948
入党誓词内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履从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严守秘密,誓不扳党。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我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作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谨誓。我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诚心诚意为工农劳苦群众服务.为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干到底,自入党以后,努力工作,实事求是,服从组织.牺牲个人,执行命令,遵守纪律.保守秘密永不叛党,如有违背,愿受党纪严厉制裁,谨此宣誓。

——摘编自王为街《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沿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有关入党词变化的两条信息,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说明。(要求:信息明确,说明充分,逻辑清晰)
2022-05-07更新 | 224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七)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根据地工业品价格高昂,农产品价格低贱,人民群众生活困难,根据地创办各种合作社及银行缺乏必要的资金,因而发行一定数量的股票来筹集资金。商业性企业也发行过一定数量的股票。苏区股票面额以小额为主,一般为0.5元或1元,认购的股金可以分期缴纳,群众还可以将实物折款认购股票。股票都有固定的红利,而且可以申请退股,带有明显的债券性特征。为防止出现被操控的现象,持股数量有严格限制,股票严禁充当现金在市面流通。根据地军民刚开始根本不知道消费合作社和集资入股为何物、有什么好处,合作社干部就反复耐心地做群众的工作,出于对苏维埃政权的信任,不少群众纷纷购买股票。有的用自家少有的积蓄认购股票,没有现金的就以物资折股。有的甚至在购买股票后,又全部将股票退还苏维埃政府,无偿捐献。

——摘编自万立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股票发行的探索》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根据地股票发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根据地股票发行的意义。
2023-12-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实际上,农民的这些误解是有几分道理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政府”。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埃(我)政府”的理解也是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包围中,苏维埃依然能够立得住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围绕“中国革命道路”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予以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以后,伴随庶族地主及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日益频繁,均田制才逐渐破坏。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从此以后再没有一个由国家规定的土地兼并限额(畔限)了。宋代以后,土地买卖、典押和永佃制,成为中国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特别是永佃制将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剖为两个完全独立的权利并可分别占有和行使,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发展。但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井田制、占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公田制,以及中国一直实行的多子继承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兼并的过度集中,避免了西方封建领主高度集中土地的现象出现。

——摘编自赵岗、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二   近代以后,由于列强入侵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影响,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经历了提出土地革命纲领探索实践土地革命政策、确立土地流转政策和初步建立土地流转制度等演变过程。19226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没收军阀和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首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主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没收大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和“土地国有”的土地革命的方针。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制订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分配给人民的土地,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摘编自高海燕《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迁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时期土地流转出现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制约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共产党土地流转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2-01-04更新 | 33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英宗在御史的选用上过于重视“进士出身”,御史缺乏必要的政治历练而且缺额现象严重,统治者为此频频发出御史“未尽得人”的感叹。监察御史张鹏等合章纠劾权臣石亨、宦官曹吉祥的不法行为,“上怒,命收鹏及瑄及十三道御史悉下锦衣卫狱,究主使之者……并执鞫(审问)之。”时人常感叹:“今此职不举,故大臣无忌惮,朝多贪墨,如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摘编自刘祥学《耳目之坏:从御史选用制度的演化看明代政治走向》

材料二   苏维埃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御用监察机构的独特监察系统,其监察机构虽也拥有一定的科层组织架构,但更加注重从工农群众中吸纳积极分子参与监察活动,工农群众的监察权利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

---摘编自谢建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察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监察制度的缺陷,指出其对明代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区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苏区监察制度的实践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