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局部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历史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有重要作用。如图是民国时期出版的某图书的版权页和正文中的一幅地图,它们反映出(     

A.东北是日本侵华的新目标B.日本对华侵略的军事动向
C.华北事变前日本对华领土的侵略情况D.划分势力范围是日本侵华的主要手段
2022-08-30更新 | 2288次组卷 | 16卷引用:专题04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一)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2 .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解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在这种伦理观下,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即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

193211月,《东方杂志》发出征稿信:“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回好梦”。142位文化精英表达了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梦想”。

人物梦想
姚楚英(教育家)未来的中国,或者经过一番苦难危险,执东方的牛耳,为世界的新兴国,那时无论海内外的同胞都得享受平等的幸福,同时替世界弱小民族求解放。
彭芳草(杂志撰述员)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政府不守无抵抗主义。
徐伯璞
(山东正谊中学教员)
世界第二次大战已到了一触即发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中国翻身自强之时。大战将促起了中国的自觉,促成了中国的团结一致。
宋云彬(作家)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1)阅读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国情怀的内涵并简述其历史价值。
(2)阅读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20世纪三十年代知识分子“未来中国的梦想”的认识。要: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如图作品定格在1936年12月11日午夜张、杨二人在新城大校议厅宣布举行“兵谏”的历史瞬间。桌面上报纸醒目的大字标题为“抗战”“救亡”。画在的环境基本上是根据历史重现的,但加了一幅孙中山的画像。该作品作者
A.关注西安事变对中国革命性质的影响
B.肯定了国共两党促成抗日合作的努力
C.宣传了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D.强调西安事变的爆发具有历史正义性
2022-05-25更新 | 361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4 . 1935年,国民政府军方将全国划分为四类区域,第一类地区自北向南有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第二类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南、广西等省;第三类地区包括甘肃、陕西、四川宁夏等省;第四类地区包括不属于前三类的其他各省区。国民政府这一划分
A.目的在全力“围剿”工农红军B.实现了民族工业布局平衡
C.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D.有利于构建对日陆防布局
2022-05-21更新 | 700次组卷 | 10卷引用:热搜题 高中二轮(全国高考)专题七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五四运动后中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提出:“一切抗日反蒋的中国人民与武装队伍,不论他们的党派、信仰、性别、职业、年龄有如何的不同,都应该联合起来,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国民党而血战!”这表明
A.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B.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
C.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D.中共正式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
6 .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1-06-09更新 | 5261次组卷 | 36卷引用:重难点23 评价类材料题解答技巧-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7 . 1931——1932年,《纽约时报》发表了上百篇关于中日关系的文章,认为日本对东北铁路等相关地区的占领,仅是受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报道中很少引用中国政府主要领导人的谈话,而是大量采用日本政府官员的谈话与声明等。这些文章的发表
A.利于美国人民认清日本侵略意图
B.有助于中日两国改善双边关系
C.推动了中国军民救亡运动的高涨
D.易于助长日本对华的侵略气焰
2021-06-08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