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古今中外,制度的借鉴与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1940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三三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材料     日军占领南京后,国民政府驻节武汉,武汉成为抗战的临时首都。日本大本营认为,从历史上看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可以统治中国”“只要控制了中原地区,实质上即是统治了全中国”‘武汉是国共两党的结合点,只为此也必须占领武汉,这样就可能产生两党分裂,把民族矛盾转成主义的对立,于是在组织徐州会战的同时便开始策划攻占武汉,计划集中国力直接解决中国事变,力争在年内达到战争目的,将中国军队的主力歼灭在武汉,再扶持成立伪政权,至少使蒋政权降为地方政权,日本政府于41日发布《国家总动员法》,全力开启战争机器二日本内阁于1938615日举行御前会议并下达了攻占汉口的命令。日军对军力进行了调整,将第2军、第11军编八华中派遣军战斗序列,集结于华中地区的日军共有14个师团,其中直接参加进攻武汉的日军有9个师团以上,约25万余人,后经补充,投入总兵力约30万人中国方面为第九战区,武汉会战初期,中国军队陆军的总兵力约为75万人,后来陆续投入兵力近100万中国军队虽然装备很差,但是英勇作战.整个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击毙日军三万多人,击毁近百架飞机、敷十艘舰艇,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摘编自徐声慧《第九战区在武汉会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武汉会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汉会战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021-05-1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从古代的“吾土吾民”到近代的民族国家,国土和人民是人类史诗上演的舞台和主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权相当限缩,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

——波利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区别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材料二   1337-1453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恩格斯说:“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14世纪末,欧洲的封建体制向近代政府体制过渡,民族国家化(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形态)的进程启动了。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从以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权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

——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需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像是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而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遇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将其唤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民国时期的有关事实,说明这一点。
2020-07-2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嘉靖年间,倭患加剧。因剿倭不力,明王朝不得不征调永顺、保靖等地(今湘西)土家族的土兵抗倭。1555年,倭寇大举侵犯嘉兴,保靖土兵出奇制胜,在石塘湾大败倭寇,随后追敌至王江泾,永顺土兵和广西狼兵(壮族)等加入战斗,“斩获一千九百余级,倭为夺气,盖东南战功第二”。总兵俞大献评价王江泾之捷:“此为大败倭贼之第一次。继此以后,到处之兵,皆知倭贼有可破之势,累累有擒斩之报。江南地方得有今日之太平者,其源实始于此。”

——摘编自《明史》

材料二   从日本侵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起,海外华侨呼吁团结抗日声浪迭起。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侨胞更是同仇敌忾,先后涌现出3900多个抗日团体。他们在世界各地通过发行报刊、组织集会、戏剧演讲、募集钱物、战地采访等形式,为动员团结抗战、争取国际声援、揭露日寇罪行奔走呼号。抗战期间,华侨捐款总计逾13亿元,侨汇达95亿元以上,占抗战期间中国军费的3/4。华侨共投资16亿元回国创办军需企业,缓解战时经济困难,解决战区药品奇缺等问题。海外侨胞还捐献了大量飞机、坦克、车辆、服装、药品等各类物资。这为支撑战时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也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斗志和必胜信心。成千上万华侨青年毅然回国服务,中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3/4,多数壮烈牺牲。滇缅公路上的司机和修理工多数是华侨,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将40多万吨战略物资运送前线,其中1800多名华侨机工为国捐躯。

——摘编自裘援平《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兵抗倭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华侨抗战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兵"抗倭、华侨抗战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得到反法西斯各国和海外华侨的同情、支持和援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信心和勇气。从1938年3月到1939年6月,苏联先后三次向中国提供总额达2.5亿美元的贷款。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抗战胜利的14年中,华侨捐款总额为国币13亿多元,战时全世界的800多万华侨中,有半数以上为祖(籍)国抗战捐过款(物)。

——整理自【英】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等

材料二   从1949年起截止到1974年底,中国对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老挝、柬埔寨五国的援助占援助总额的62.9%,对第三世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的援助占援助总额的35.9%。这些援助资金主要被受援国用于军事安全领域以及经济领域。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期间提出了对外援助八项原则,提升对外援助的经济效应。

——整理自刘方平《中国对外援助70年:历史进程与未来展望》


(1)材料一中苏联援华期间中国抗战战略局势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侨支援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呈现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分析中国的援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0-05-15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七七”事变前,欧美华侨在陶行知推紘下,成立了“全欧华饼救国联合会”。“七七”事变后,南洋华侨团体立即组织抗日救亡,1938年成立了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到1940年,南洋华侨救亡团体达436个。在海外800多万华侨中,400 多万人为抗战捐款,总额达13亿多元;在抗战前3年,捐献物资3000批以上;1939年18亿元战费,华侨义捐占1/3O为揭露日本侵略罪行,世界各地华侨创办各类刊物,《南洋商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全国为重、团结为重”的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期间,大批华侨青年回国参战,仅粤籍华侨达4万多人;从美国回国的华侨飞行员有200余人;为保证滇缅公路畅通,3000多名“南侨机工”,有1000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摘编自《华侨华人支援抗战》


(1)根据材料,概括海外华侨参加抗日救亡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外华侨积极抗日救亡的原因和重大影响。
2020-06-03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东面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南为“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西为“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北是正面,为“胜利渡长江”,在它的两旁,有两幅主题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浮雕。某校高一学生选择了以下三块浮雕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


          南昌起义                                                                                抗日敌后游击战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开始时间终止时间小计
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4年8个月零8天
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3年10个月零17天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8日1945年9月2日3年零8个月
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13年11个月零16天
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9日1945年9月2日25天

——摘编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块汉自玉浮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战场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承担的历史使命。
8 . 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这两次战争都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 年 10 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摘自《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宣称的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2)材料二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2019-12-0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9 .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

——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国军民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

——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1)材料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19-01-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其不仅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摘编自杨奎松《何为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二《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2018-09-1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八周历史周末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