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
A.淞沪会战B.日本占领广州、武汉
C.徐州会战D.第三次长沙会战
2022-04-01更新 | 39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密山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19227月,党的二大作出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初步提出统一战线方针。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年,八七会议强调党的工作重心由对国民党工作转向发动工农群众上来,这对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931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下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12月,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1937年,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由此,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道路。
1956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爱国统一战线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统一战线重新得到落实,明确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
19829月,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五次统一战线》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3-25更新 | 338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回到南京,发表通电说“自经此次事变(西安事变),我全国同胞一致爱护国家之热诚已显示伟大无比之力量。”这表明西安事变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彻底解决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
C.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出现D.激发了国人抗日救亡的家国情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到“反蒋抗日”,从“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这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国民党对外政策的调整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2022-03-03更新 | 610次组卷 | 10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39年9月,国民政府内政部、经济部曾电令各省,要求“通知全国工厂关于日用品之装潢和标记应采用富有抗战意义之漫画或简明标记,如毛巾、脸盆、茶壶等件所绘彩图、风景书等应改为抗战漫画或改用简明印刷标记”。国民政府此举意在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激发国民的抗日救国热情
C.配合敌后游击战争开展D.培养民众的艺术审美情趣
2022-03-02更新 | 373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1938年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全文刊出《论持久战》,发行地区包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乃至来津。但此后该书多次遭到国民政府和各地军政当局的禁售和扣押,《论持久战》等出版物也难以在边区以外的地区流传。由此可见
A.国民政府坚决坚持片面抗战的路线B.国民党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
C.国民政府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D.国共合作抗日尚未落到实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读些主义”日本全面侵华后,胡适说“当今之世,日寇欺人太甚,再这样下去,国将不国,还谈什么研究问题,科教救国!当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全国同心,把日寇赶出中国!”胡适思想的变化
A.反映了其思想摇摆不定前后矛盾B.反映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加剧
C.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D.因阶级立场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重庆,“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几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一样”,诗歌和报告文学流行于街头巷尾。据时人回忆:“在重庆有雾的两个季节里,那时城市相对来说不会遭到空袭,(业余话剧团)推出了三十多出大型剧目,观众场场爆满。”这种现象的出现
A.以北平的工业整体内迁为基础B.振奋了大后方人民的抗战斗志
C.助推新文化运动逐渐走向深入D.得益于政府对全面抗战的支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37年7月21日和24日,国民政府接连两次会见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指出:“日本正在大举增兵华北,事态必将进一步扩大为战争······现在唯有请英美两国从速努力防患于未然,以免战祸。”据此可知,当时国民政府
A.对日本退兵心存侥幸B.积极加入反法西斯同盟
C.争取与英美同等地位D.仍然坚持“不抵抗”政策
10 .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够合作抗日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共两党阶级利益趋于一致B.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
C.美、苏等盟国的压力D.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