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日军的滔天罪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某校学生进行抗日战争期间有关日军暴行的研究性学习,在众多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战争亲历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和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2 . 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面对现实,回顾历史,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


结合史实,“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结局和影响”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评论短文。 (要求:有题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300字左右)
内容提示:滔天罪行、战争进程、战争意义等,也可以谈谈中日关系。
2019-12-1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勤行学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1840年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下列相关信息,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②细菌战、毒气战
③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③④②①
B.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都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这些点是: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45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竞割台湾去。当初版图入天府,天成远及日出处。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

——摘自黄遵宪《台湾行》

材料三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祖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日发布的消息,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经过4日至6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的评审后,决定为(世界记忆名录》新增47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而日本文部省科学副大臣义家弘介19日则表示对此事不满。中方则表示,这是作为历史而决定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汇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是否得到了?具体有哪些内容?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倭人竟割台湾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西安事变”为什么可以说是一件“幸事”?蒋介石所"具有的新使命”指的是什么?用具体史实说明蒋介石如何履行新使命。

(4)据材料四,概括《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的重要意义。

2018-11-2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中日关系发展,必须以史为鉴,才能够面向未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荫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1887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田中奏折)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摘编自《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而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欲忍其所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1945年《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制定《清国征讨方略》的原因。指出日本在19世纪末为实施其方略采取的举措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华是怎样逐步实施第三期目标的?面对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天皇停战的原因,这对当今日本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017·浙江·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沈阳事变”是向以华盛顿会议条约为代表的战后亚太地区国际体系的首次严峻挑战。……日本的单方面侵略逃脱了处罚,除了受到国联的责难,没有招致各国的联合反对,正如中国的代言人频频哀叹的,日本人选对了时机。关于日本发动“沈阳事变”的时机分析,不正确的是
A.苏联正在“勒紧了裤腰带”推进工业化
B.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C.《洛迦诺公约》签订确立互不侵犯原则
D.资本主义世界关税战、市场战激烈
8 . 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
A.日军攻陷上海
B.日军实施细菌战
C.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D.日军占领台儿庄
2016-11-27更新 | 165次组卷 | 20卷引用:宁夏2018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9 . 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很多人在发现的现场就被杀死了,其中也有与军人毫无关系的人,有伤兵和普通市民。15日,记者在12个小时中,就三次目击集体屠杀俘虏。”该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
C.日军占领上海D.南京大屠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