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媒体笔下的华人形象(1820-1948年)

美国早期华人正面形象
(1820-1848年)
中泰混血连体兄弟昂和昌1829年到达美国,于1839年定居北卡罗来纳州,在那里娶妻生子。他们融入美国南方的生活,经营种植园,拥有33名黑奴,追求财富。昂和昌在当地居民的眼中,虽然身体畸形,但不失为是精明能干的商人,是慷慨的好邻居。
美国华工的负面形象
(1849-1882年)
《波士顿先驱报》等报纸报道华人聚众吸鸦片、斗殴、赌博、缺乏家庭价值观,他们自成小社会、不学习英语语言、不遵守美国排队秩序、不着美国风格的衣服,对成为美国公民、获得投票权利不感兴趣。
蒋介石夫妇是美国的影子的形象
(1931-1948年)
在时代公司的报道中,蒋介石英明、睿智、着装得体,坚持每日研读《圣经》。《时代》周刊还将1942年蒋介石的困境类比1777年乔治·华盛顿在福吉谷的艰难。《时代》周刊数次让宋美龄登上其封面一展风采,还特别强调宋美龄讲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在时代公司对宋美龄的赞扬声中,读者看到的完全是一个美国女性,除了她拥有东方面容外。

——摘编自程玲《美国媒体眼中的华人形象及其成因(1820-1948)》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日本媒体对《论持久战》的译介情况(部分)整理表。

《论持久战》原文日本媒体译介出处
台儿庄胜利之后
平型关一个胜仗
台儿庄战役之后
平型关战役
《改造》
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敌欲达此目的,至少出五十个师团,约一百五十万兵员,时间一年半至两年,用费将在一百万万日元以上。敌人如此深入,其困难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至欲完全占领粤汉路、西兰路,将经历非常危险的战争,未必尽能达其企图。这一阶段的末期,日本会投入150万的兵力和上百亿元以上的军费,大约花费两年的时间日本会构建一个连接兰州、武汉和广州的战略进攻线。《读卖新闻》
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未见刊登《改造》
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未见刊登,增加“译者注”,其内容是:“本章中主要分析日本的情况,强调日本是强大的国家,也有各种不利因素。”《扬子江》

材料二 1944年1月,日本大使馆驻北京情报课资料室全文翻译了《论持久战》,译文前言指出《论持久战》是“观察中共政策纲领的重要文献,虽然时机略迟,但仍然加以翻译”。

——摘编自孙道凤、干保柱《毛泽东<论持久战>在战时日本的译介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媒体对《论持久战》译介的成因。
(2)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日本全译《论持久战》的看法。
2022-01-13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如表是1945年国内部分报刊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报刊名称性质文章标题
《新华日报》(1945810日)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接受波茨坦宣言日本无条件投降》
《中央日报》(1945812日)中国国民党党报《举世腾欢迎接胜利国人一致感谢领袖》
《解放日报》(1945815日)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理论刊物《美苏英中四国宣布日寇接受无条件授降)
《大公报》(1945815日)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间报纸《“日本投降实!”》

——摘编自孙丁玲《重温中外报纸如何报道日本投降》


提取材料信息,对以上媒体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报道加以阐释。
4 . 如表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征发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人数统计表(单位: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总计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
四川257881010383717145296341266373344610366625352681391112283086
云南3746939631725582731355959017581806323136126
贵州580416471493514264741786437160369603838487341656271
广西808046106691218665347101047446496176849763269037924721
广东9258733524780470131693126196100127327201043491874236329
福建425215294273349960064582495571651041485103854550174
浙江55049332791304459463610847966492486085936262267947398
安徽563673442712283254329687156947995053784337411156450
江西9477224323015464217821012064398069107822927129290259501
湖南157017219050522074521329621678016962320883618442110175654210
湖北691195758059504398279642806707588307869427279642668
河南1898356126964324173264370384250234279245892058151993424982
陕西8883633719768679126341127430803509970711787214481985968
甘肃383857237744098254627543555023055769425163271428890
山西2166033350023103600006000040000
山东319221300161943748
江苏38859184332437
宁夏23609400040004606300040004000
青海180092500474905213060006000
共计1405052192831016489131975501191339166783017111321666918162342939236
附记本表根据各师管区征拨壮丁文电报表统计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中《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


根据材料,概括全民族抗战期间征发壮丁人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说明理由。
2022-02-21更新 | 9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摘编自“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发表的官方文件。亲爱的同胞们!……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715日)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1937717日)

乙:摘编自193811日创刊的《抗战漫画》中的两组画面。


丙:下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



结论: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1)使用材料甲、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2)据材料甲、乙、丙并结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对结论加以阐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与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6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

一一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材料三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95日《解放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灾难性战争”后中国采取的自救运动的名称,并分析这次运动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转折点”的主要表现,概括这一转折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百年未有的大事”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7 .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大事
1935年5月24日《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020-10-08更新 | 196次组卷 | 3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两国陆军一战于朝鲜,二战于辽东,三战于威海,海军在黄海也展开决战。清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清廷被迫向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地赔款,落得一个丧权辱国的结局。甲午之败,虽败于日本,但根在清廷,根在清军自身。“国势蹙也,财源匮也,民心涣也,威柄失也,而四者皆国之命脉所系。”

——《甲午战争120周年:必须有强大的实力》

材料二   毛泽东曾给抗战期间的正面战场高度评价:“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以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对日作战比较努力,同我党的关系比较好。”尽管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而转向抗日,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吸引了日军主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摘编自卢俊茹《抗日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自身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政治影响。
9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一直没有间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灾难性战争后中国采取的自救运动的名称,并分析这次运动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边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转折点的主要表现,概括这一转折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材料三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三中“百年未有的大事”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0-01-30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钳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等《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2019-01-1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夏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