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学良西安事变,坏了大局,很多人要求杀张以谢国人,蒋念在昔日情分上谅解其为别人利用,一时糊涂,只是解除兵权,予以幽禁,但生活上仍旧无微不至地关照,让他活了百余岁。19581123日,蒋介石在台湾桃园大溪官邸召见了张学良。“总统说西安之事,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蒋介石去世,张深情挥毫关怀之殷,情同骨肉!历史上,中国曾三次遭到外敌全面入侵,其中两次亡国:一是宋,二是明;唯一没有亡的,是中华民国。蒋介石作为国家元首,领导四分五裂的中国,全面战胜强敌日本,主导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回新疆、东北、台湾主权,使积贫积弱的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四大国,他若不是民族英雄,中国便无人敢称民族英雄!1940年德国进攻法国,42天后法国投降;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半年内即有100多万苏军投降;1931年日本进攻军阀混战的中华民国,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抗战14年,并取得最终胜利。西方称为“最勇敢的同盟国元首”“远东地区骨头最硬的国家元首”

——《客观的认识蒋介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选取材料中对蒋介石的任何一个看法,结合史实和材料反驳。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表

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旧民主主义时期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
大革命时期中华民族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上表中提取信息并进行阐述(要求: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1-03-27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开考试历史试题
3 . 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国民党和共产党一起在黄帝陵祭祖,各出祭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眛,民乏典章。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尚飨!”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冑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硫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屐俱备,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主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烈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共联合祭祀黄帝”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表述成文、主旨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其间代表性的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经历了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白拟一个论题,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0-11-1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发行的邮票(节选)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毛主席的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周年 2枚: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八路军和民兵在长城内外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与盟军的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任意选择表格中的两个史实,说明其入选邮票的原因。
2020-09-1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时期的男子光头之风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30、40年代。当时的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及市级政府通令各级学校,将剃光头和着制服予以制度性设置。学校明确规定禁止男学生蓄发,高、初中男学生入学注册时必须剃光头;有的学校提出教师以“头”作则,为学生做出榜样。警察群体普遍推行光头运动。军人更是光头运动的主体。30年代后期,有人撰文《剃光头与军事化》,提出“实行军事化必须将麻烦而消耗时间的头发剪去。”政府明确规定:“为节省人力起见,各级男女公务员严禁剪烫头发,男以光头为主。”1934年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将剃光头作为新生活运动倡导的重要规则,这成为全民推行光头运动的关键所在。一些达官、将领都是光头者,如冯玉祥“每次都剃光头”。民国名人陶行知、陈嘉庚、田汉等都是光头,教育界、军警系统、政界、演艺界等群体及农村,都大兴光头之风

——摘编自苏全有《论民国时期的光头之风》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民国三、四十年代的“光头运动”的论题,并加以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07-03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大教育合作学校2020届高三第四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全国卷)
7 .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日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民族意识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可以这样说,所有与民族有关的观念形态,诸如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等,都建立在相应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之上。正如周恩来所说:“一般的人开始最容易有一个民族观念、民族立场。因为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容易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这是一个好的起点。”

——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评论。(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评论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777,“卢沟桥事变”爆发。813,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党的军政中南京受到直接威胁。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国民党当局最终妥协,国共两党就红军改编事宜达成协议。822,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红军的改编在部队中引起很大震动,许多干部、战士想不通,对改编不理解,尤其是对“红军改名”和“穿国民党军服”“戴国民党帽徽”意见最大。

刘伯承耐心地做着大家的思想工作:“现在大敌当前,日本帝国主义是我们的主要敌人。大敌当前之时,我们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表明了我们党实行国共合作和坚持进行抗日的诚意,这对促成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推动全面抗战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家都要从这个大局出发。部队改编了,只是改了个番号,改了个形式,我们人民军队的本质没有变,我们的红心没有变。我们名义上叫八路军,但仍是共产党的队伍,蒋介石是指挥不动我们的,这一点没有半点妥协,毛主席和蒋介石达成了协议。”

——摘编自《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八路军始末》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0-03-27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舍会山协议”

1937年12月,陈毅来到舍会山(位于安徽和江西交界处),传达中共中央决议,随后国共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舍会山协议。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此协议内容的展板:

舍会山协议
国民党当局停止向游击队进攻,撤退在根据地周围的一切驻军。准许游击队派人联络各地红军人员。红军人员过境应通行无阻。
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的封锁,恢复群众生产自由。
释放一切政治犯。
红军游击队停止打土豪,停止对当局的敌对行动。全部给养可以自由买卖。


结合所学,为展板内容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10 . “舍会山协议”

1937年12月,陈毅来到舍会山(位于安徽和江西交界处),传达中共中央决议,随后国共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舍会山协议。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此协议内容的展板:




结合所学,为展板内容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2020-03-01更新 | 3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