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瓦窑堡会议决议之所以能够提出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基本思想,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乡村中一部分富农和小地主、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将领也要求抗日。19329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会就指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各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随后又注意到法西斯势力在某些国家兴起,并逐步提出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任务。1935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于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摘编自张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19372月,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中,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承认南京政府的领导地位。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蒋介石为急于使红军出师作战,才同意红军改编和设总指挥部,并答应不派参谋长。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联合政府在延安正式建立,通过汉会选举成立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从此,中国两个政权由尖锐对立转变为并存合作的局面。

——摘编自李荣武、范丽梅《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

材料三:194592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中国的抗日战争发动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人民的抗战,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从而减轻了苏联和美、英等国的压力。同样,苏联、美国、英国等盟国给中国抗战以人力、物力的援助。中国之所以能够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和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时中国已经有了使自己走向伟大复兴的先进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7年9月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合作局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人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2-12-0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

材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材料二   在全国抗战初期的大发展中增加了70余万新党员。他们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和作风的影响。……1941年前后,抗日斗争形势变化较小,党内已经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全党普遍整风从1942年春开始……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讲话,他指出: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座谈会后,文艺界进行了认真的整风学习。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三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习近平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产生的背景和目的。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国文艺工作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一年,中共党员由4万增加到了50万,党的队伍壮大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例如部分党员存在严重的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无组织状态;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由散漫;农民阶级的小农思想浓厚等等。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敌后根据地执行“三光”政策,并持续开展大规模扫荡运动,加之国民党内部的反共倾向日益增长,抗日根据地处境渐趋困难。19411942年毛泽东先后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在全党全军轰轰烈烈展开了。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全党范围内开展马列主义学习的思想教育运动,教育培养了一批坚定的共产主义队伍,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座伟大丰碑。

——改编自张慧《简论延安整风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25月,中国军队第一次远征缅甸与英、印军配合对日作战失利,滇缅路被中断,主力部队一部撤驻印度,另一部撤回滇西。为反攻缅甸,中国方面作了大量准备。但当时美、英对此事并未积极响应。194310月末,美军已完全掌握了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的主动权,欧洲战场的局势也有根本改观。经过中国军事委员会与盟军联合参谋部一再协调,协定由中国驻印军为主力和英、美军一部,向缅甸北部发起反攻。为相互策应,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于19445月对日军发动了滇西反攻战。194312月至19453月的缅北、滇西反攻战,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克服恶劣气候下山地丛林作战的艰难,毙伤俘日军共25102人,最终取得彻底击败日寇的完全胜利。

——摘编自王秀鑫、李荣《全民抗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缅北、滇西反攻战取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缅北、滇西反攻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不断削减军费预算。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

——摘编自《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欧洲反法西斯的战争不同,欧洲有很多国家参战,而中国作为东方大国,与日寇奋战14年之久,历时最长,又几乎是独撑东亚,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主力军,地位显著。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对敌作战12.5万多次,消灭敌伪军170多万;连同国民党正面战场,击毙、打伤、俘获日军共250多万人,超过美、英、苏消灭的日军总和;日军总兵力的2/3被牵制在中国。

——摘编自薛红焰《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前提和重要推动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次中日战争给你带来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1936年8月7日,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召开“五相会议”,制定了《国策基准》这个文件提出:外交与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由此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制定《国策基准》的目的,并指出1937年日本由此发动的侵华军事行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得寸进尺……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9月,德、意、日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使法西斯侵略阵营与反法西斯阵营更加明朗化。战争也出现了新的情况,美国的处境到了危险的边缘。于是美国转向制日援华的轨道上来,国民政府争取美国建立庞大的援华体系。1940年11月,罗斯福三度连任美国总统后,即宣布对华提供1亿美元的货款。1941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

材料二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日同盟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期间,美日同盟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造计划……鉴于“冷战”的国际形势,日本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日本首相中曾根1983年初访美时对里根总统说,“美日两国是命运的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积权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在“冷战”的背景下,日美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需求,结成军事同盟关系。日本在美国的核保护下,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赢得了发展空间,客观上促进了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发展。

——摘编自龙本宁《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陈嘉庚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1923年他创办《南洋商报》,鼓吹抵制日货。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他组织“山东惨祸筹赈会”,担任会长,第一次把华侨抗日力量团结起来,陆续筹款130万余元。九一八事变后,陈嘉庚在新加坡召开华侨大会,通过致电国际联盟和美国总统,要求履行国际条约:制止日本发动罪恶的战争。1932年一·二八上海十九路军抗战,陈嘉庚发动华侨捐款支援。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8月15日,陈嘉庚在新加坡侨民大会上慷慨陈词,指出当前祖国面临亡国亡族的威胁,海外侨胞作为国民一分子,应该见危拯救,出钱出力,表明自己的真正爱国心。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陈嘉庚的主要抗日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嘉庚的抗日爱国行为。
2016-11-27更新 | 93次组卷 | 4卷引用:2016届陕西汉中高三下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