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这里的“转变关头”是指(       )
A.抗日战争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2 .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束了半殖民地历史
2018-02-1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持B.国共合作与全民族团结抗战
C.中国地大物博、人众兵多D.美国向日本投掷了原子弹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4年6月,伪满洲国协和会次长阪谷希一就明确说明:关东军和中国驻屯军认为“满洲已经到手了,可是满洲的资源究竟不如华北。山西的铁和煤都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一不注意,就会落入英美手中。因此,目前把华北弄到手是最要紧的,也是大好时机。”

——《日本侵华战争的真正目的》

材料二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
5 .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6 .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日本的野蛮侵略,近代化历史进程屡遭打断,使中华民族长期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历史事件的结果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提出了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军部势力和关东军下决心要制造事端,武装夺取中国东北。
(2)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华的主要史事。
材料三   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谈到:“我军所以能在敌后开辟和建立根据地并取得成绩,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友军的配合,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敌,便无以顺利的开展游击战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实行的政策。
材料四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号召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七七事变后,中共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据统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
(4)通过材料四并结合史实,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五   抗战中访问过重庆的尼赫鲁对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自传里写道:“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幸的命运能够摧毁这个有古老历史而现在又很年轻的民族的精神。”
(5)结合抗战史实,你怎样理解尼赫鲁所说的“民族的精神”
2018-03-1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14不是1917,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的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1)材料一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2)材料二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材料三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伸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炯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3)据材料三,分析两则条约原文最大的不同之处。

材料四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而且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请阐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8 .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因为
A.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B.国民党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C.社会各界和平建国呼声日益高涨D.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2019-01-30更新 | 9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天津市蓟县一中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

(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

(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

(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的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0 . 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斗争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抗美援朝战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