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78日,中国共产党致电蒋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在昆明参战的以陈纳德将军为司令的美国“志愿者”飞行员——飞虎队也并入了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参战,同时,美国的援助大幅度增加……

材料二 在经过十四年抗战以后,中国终于胜利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说说你对材料二中“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的理解。
2 . 中国几百年来,有不少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捍卫主权的英雄人物。民众的民族意识也在不断觉醒,尤其是在20世纪前半期,中华民族砥砺前行,逐步走上民族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帝在18世纪晚期发声:“自皇祖、皇考以来,祖宗之江山断不可丢。犯我天朝者,不论远近,必诛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材料二:   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真正觉醒,始于20世纪前半期。19195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从北京开始的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向全国发展。不久,上海等地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各阶层的爱国行动空前高涨。


1931-1945年,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实现全民族抗日。我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最终彻底胜利。

——以上材料摘自《国家主权与民族意识》


(1)清朝前中期,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表现出“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捍卫主权”的政治睿智,试以史实说明。
(2)有历史学家评价:“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开始走上复兴道路的里程碑。”对此,你如何理解?
2022-03-1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常言道:“物极必反”。一些重大的灾难往往成为时局转换的契机。甲午中日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新起点。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岌岌可危,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厄势,引起了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

——摘编自鲁恒红《浅析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二     抗战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虽然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亡国的危机下,求同存异,合作抗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而共产党则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抗战,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在中后期逐渐成为中流砥柱。两者之间相互配合,互相牵制敌人,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也促使中华民族每一个爱国人士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民族觉醒程度空前提高。1942年,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成立,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黄晓新 肖雄《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甲午战败而抗战胜利的原因。
4 . “我们的大会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召开的,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侵略做出了坚决的、英勇的、不屈不挠的奋斗,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和自我牺牲之后,出现了新的局面,中国人民配合同盟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了。”材料中的“我们的大会”指的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022-03-09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正是在1942年抗战期间,列强取消了百年来的对华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可以抬头立足于世界……八年的辛酸和血泪,日本人用火光和死亡,为中国人铸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有许多悲壮的事迹。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抗日战争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
C.抗战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D.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
6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每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详细地图。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摘编自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紧密配合,将士团结协作,浴血奋战,陷敌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吞并中国的迷梦……国际上的对华援助,对中国抗战起了壮大抗日力量、鼓舞中国民心士气的作用。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和清政府对待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8 . 下列各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A.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转折点。
B.1945年4至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毛泽东思想被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共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1925年孙中山北上途中,反复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中国已经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AB.BC.CD.D
2022-03-0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林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依据下面1941年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参战情况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内容比例
中国战区总面积占世界反法西斯战区总面积比例27%
中国抗击日军人数占世界法西斯军队人数比例21.6%
中国参战人口占世界参战总人口比例26%

A.日军占领了整个中国的版图
B.两个战场密切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抗击日军的人数比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的人数都多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9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面对民族危亡,全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在抗击日本法西斯战争中,仅从1937年7月开始的全国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万人以上,其中牺牲2000余万人。不可否认,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支援和配合。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

——摘编自姜廷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是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2022-02-2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