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材料三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对中国边境的基层社会发展提出了“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六项工程的整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求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在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摘编自李春晖、丁瑞雪《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型国家”的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众认同新型国家的原因。
(3)结合所学,指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治理中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措施。
2 . 近年来国际史学界重新界定了二战的起点,其中有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始于中国抗战。这一变化表明(     
A.中国抗战的意义得到了重新认识B.九一八事变是二战开始的标志
C.二战经历了由局部到全球的过程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42年欧洲战场压力巨大,亚洲战场也亟待盟军投入更大力量。由于美国军力投向偏重欧洲,大批战斗机在欧洲和北非作战,驼峰航线得不到足够的护航战斗机,而日机在缅北拦截,盟国运输机群损失惨重。为了躲开日机截击许多运输机不得不绕开缅甸,不仅使距离比以前的直线距离拉长了将近一倍,而且还必须接受恶劣天气和险峻地形的挑战,飞机失事率非常高。由于任务重,损耗大,每投出一吨炸弹,随之消耗的物资就达18吨。通过这条航线,盟国援助了国民政府大量物资,彻底粉碎了日军大规模的封锁。也使陈纳德的“飞虎队”和中国空军得以维持并且不断壮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艰苦抗战的中国政府及军民特别是在大西南民众的起到了稳定作用,也使偏安一隅的重庆政府看到了一线希望而没有投降。正因为中国战场拖住了大量日军,才大大减轻了英美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佘湘唐艳华《“驼峰航线”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5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驼峰航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驼峰航线”的历史价值。
2023-02-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1937年9月,宋庆龄在《致英国工党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日本法西斯主义者以及他们惨杀的和非人道的破坏方法,不仅威胁中国的独立,对于所有民主国家以及全人类的和平和自由,也同样是威胁。”因而,“中华民族的抗战确乎有着国际的意义。”宋庆龄旨在(     
A.谴责日本法西斯行径B.阐述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D.为中国抗战赢得国际支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54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   1937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表现出的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
6 . 1941年罗斯福坚持将中国列入《联合国家宣言》4个领衔国之一,1942年宣布取消在华治外法权,1943年支持中国作为《世界普遍安全宣言》的签字国,《开罗宣言》规定.中国应取得它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据此可知,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A.奠定了战后中美密切关系的基础B.基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
C.为战后构建新型的大国合作关系D.反映英美对中国的抗战起到相互配合作用
7 .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揭穿谎言】

材料一   日本右翼势力宣称:“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材料二   日本右翼势力胡说:“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誓死抗战】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1940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守住良知】

材料五   外交部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请回答:
(1)结合有关史实,批驳材料一、二中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中国民众是怎样抵抗日本侵略的?
(3)材料四中张自忠的抗战家书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日本怎样做才不“输掉良知”?
8 . 为下表加一个相符的主题,方框内应该填写
A.中国坚持长期抗战提高了国际地位
B.中国在抗战中参加各国际组织的活动
C.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D.中国赢得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9 . “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以下选项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实现了“驱除鞑虏”的目标
B.抗日战争打败日本侵略者,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1949年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D.现代民族国家指的是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