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1948年4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提出召集社会各界人士讨论政治协商会议事宜,组建联合政府。该文件(     
A.标志进入战略反攻阶段B.宣传了中共统一战线政策
C.实现了农民经济的解放D.传播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2 . 自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人民军队先后使用过国民革命军、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名称。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A.党适时调整民主革命斗争策略B.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C.人民军队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D.民主革命重心的转移
2022-07-12更新 | 1395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外国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中国人民的探索经历了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层次→外国学说中国化层次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日民族,日民权,日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材料四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二两个救国救民方案的目的有何不同?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救国救民方案中“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含义。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中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条道路?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践结果怎样?
2021-08-2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西昌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特点,并简述晚清以来“新的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材料二   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

——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初“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的表现,简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为把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所做出的努力。
(3)材料二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从这一视角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简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2021-06-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完成下列要求。

①工农学弟,工农学弟,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选自《黄埔军歌—两只老虎》

②悲壮长征步履艰,阴霾雾障困滇黔。兵临绝境逢孙武,党系亡肘荐圣贤。红日映旗昭锦路,巨人挥臂挽狂澜

——选自《中国诗歌网》

③毓秀钟灵,物化天宝,曾经烽火遍吹。歼倭寇,百团神威奋,万载丰碑。

——选自《主题诗词》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提取诗歌中的一个或多个历史事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予以讲述。(要求:提取历史事件准确,讲述完整,表述清晰。)
2021-05-2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B.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C.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D.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7 . 1948年底,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关系?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019-10-23更新 | 259次组卷 | 59卷引用:2010年四川绵阳市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8 .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它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
2019-07-25更新 | 82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江安中学2018—2019学年下期高二期末历史试题
9 .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你们独裁。’可爱的先生们,你们讲对了,我们正是这样。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总之是一样,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此时,中国
A.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B.革命根据地已成燎原之势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D.工农红军正在战略转移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廿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虞洽卿昨发表对陕变意见:应先恢复蒋委员长自由,努力剿匪以期将功赎罪。……否则国家前途,固实不堪设想,且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境。

——《申报》

材料二   本书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如果说1947年是转折的一年,1948年则是决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党方面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转而求和。

——引自《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简介

材料三   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三通”终于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历史性突破”。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分析这一事件结局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1948年则是决战的一年”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具体事实依据。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具体事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