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制度的制约下,明清时期社会各阶层,无论是官绅、地主、商人,还是一般平民百姓,他们的最终目标乃是买田置宅,或科举入宦。就商人而言,从事工商业并不是他们最终的追求,而只是达到这些终极目标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已。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

材料三   与此同时,许多根据地都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仅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例,1930年前后,解决了50多个区、500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60多万人得到了土地。20世纪30年代以来,红色政权建设比以前更加有条不紊,内容更加全面,影响也在不断扩大。

——摘编自刘孝连《浅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红色政权建设》

材料四   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年之后,近9000万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淮海战役,解放军官兵60余万,支前民工230万,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时候,在身后是3倍的支前民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土地制度发生怎样变化?材料二的现象从侧面反映了什么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这两个时期土地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调整?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78日)

材料二 八路军深处敌后,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同时也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打”的谣言。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日胜利的信心。

——摘编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的缘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规模的反击战”的名称及其重大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
2021-05-1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爱国运动遍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在运动中,各地组织了学生、教职员、工商界、妇女界等群众,开共同组成各界联合会。随着运动的发展,又先后成立了全国性的群众组织——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各界联合会。由于各界群众的联合行动,这场运动获得了胜利。而从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到拒签和约的成功,无一不是群众运动作用的结果。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并由此引起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材料二   经过三个月筹备和认真协商,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完全成熟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开始。它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完全成熟了”,并从社会性质和国家政治建设角度分析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019-01-08更新 | 26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4 . 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鹳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对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发生的革命和深刻变化,西方学者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革命是一次独立的连贯事件,革命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孙中山领导的共和革命;二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三是毛泽东领导的共产革命。

——编自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1900到反恐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中国三次革命一以贯之的任务。概括指出“毛泽东领导的共产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带来的变化。

材料二   中国革命是一系列相互重叠却又完全不同的斗争,革命分为以下四类:①是促成中国从封建制过渡到共和制的政治革命;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达顶峰的知识和文化革命;③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达到顶峰的外交革命;④是始于20世纪初,在50年代推广至全国范围的社会经济革命。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1900到反恐战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知识和文化革命”对这一时期“政治革命”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简述20世纪50年代“社会经济革命”中的创新之举。
2020-07-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6 . 国家·民族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融合与同化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国家形态和民族意识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期,孙中山接受“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自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2)请说出中华民国象征“五族共和”的旗帜名称。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材料三   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徐迅:《民族主义》

(3)请写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并回答:“1949年革命”在实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中有何突出贡献?

2018-11-2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浙江省诸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平行班)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