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平谈判、渡江战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①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③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反攻的开始
④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 .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1921年在③召开的会议,标志中国工人阶级政党诞生
B.1927年在②举行的起义,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C.1931年在①响起的枪声,揭开中国14年抗战的序幕
D.1949年④的解放,表明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49年4月,从“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的标语中,从报刊传来的国内形势中,国民党代表看到解放区和国统区的鲜明对照,思想感情逐渐变化。这反映出
A.国民党日益转向国内和平
B.国民党受解放区影响而求和
C.解放战争检验了人心向背
D.国民党代表受到人民热烈欢迎
4 .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材料二没有任何一座城市、也没有任何一个建筑群像南京长江路292号这样,毫无遗漏地见证了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历史,它完整地保存着如此众多的中国近代史的文物古迹,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最有力的物证。

(2)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有三个政权在此建都,现在的南京长江路292号就是其政府的所在地,请列举出在这三个政权的名称和建立者。
材料三

(3)请问今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多少周年?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侵华日军的会主要罪行。
材料四据报载,日本“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下称“编撰会”)编写的2002年度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在记述“日中战争”的部分,编撰者故意不提南京大屠杀事件,而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部分却这样写道:“东京审判法庭认定日本军队1937年在攻陷南京的战争斗中杀害了20万以上的中国民众。可是据当时的资料,那时南京人口只有20万,而且在日本军队攻陷南京城1个月后增加到了25万。此外,这一事件还有很多疑问,至今仍存在争论。因为在战争当中即便是不管什么人都杀,也不属于大屠杀。”

──新华社东京3月1日电讯稿


材料五2001年至2006年,日本首相小泉曾六次参拜的东京靖国神社。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

──中新网


(4)依据材料四、五,指出日本“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对待“日中战争”的态度和日本政要不断参拜靖国神社所反映的实质是什么?它给中日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5)材料六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
5 .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事件是 (       
①在南京江面签订了《南京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2016-11-27更新 | 159次组卷 | 36卷引用:长春市十一高中2010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是近代中国的一些革命口号。这些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2016-11-27更新 | 94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1届浙江省苍南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7 .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诗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诗二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诗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诗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诗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3)导致诗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
(4)诗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2016-11-27更新 | 559次组卷 | 14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行知高级中学202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
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
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9 . 某中学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队士兵冲进一座很大的建筑物,建筑物上写着“总统府”三个大字,士兵爬到建筑物上扯下原来的旗帜。镜头转到一房间,房间里办公桌上日历的日期是4月23日。据此判断日历上的年份应该是
A.民国三十六年B.民国三十七年C.民国三十八年D.民国三十九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