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事件时间事件
1776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
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18571859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17891794法国大革命1859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25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101826拉丁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1861中国洋务运动兴起
1832英国议会改革18611865美国南北战争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48《共产党宣言》发表1871巴黎公社

(1)根据表中史实,归纳出至少三种历史进步潮流,说明这些潮流之间的联系。
(2)选择其中一种潮流,围绕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2023-03-03更新 | 34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个工人的来信(1832414日《贫民卫报》)

在世界上所有已提出的法案或是阴谋(除此别无适当的说法)之中,这是最骗人和最阴险的。这个法案建议扩大选民的人数至五倍之多。表面上,这个措施似乎是最最大方的改革。

什么!把选民的人数从十五万增加到六十万或七十万?真是开明极了!但是我们看到的大方是单方面的,那一边什么也没有——我们看到那些原有权势应该减少十倍的人将要扩大他们的势力十倍之多,而你们的势力本应增加十倍,却因敌对势力的扩大将要被无穷地削减。这是古往今来所倡议的措施中最不开明的、最暴虐的、最可憎的、最不名誉的、最下流的。你们的人数占全国人口五分之四,因此你们的影响在选举时(加上你们有被选举的权利)本应超出社会上其他人士四倍之多,然而现在却仅及那些依靠你们的劳动成果而生活的人的二十分之一。所以实际上,你们由于胆小和选民稀少,将丝毫不起作用。

——摘编自张芝联选译(18151870年的英国》

(注:《贫民卫报》是英国工人阶级全国联合会的机关报)


(1)编写一封给工人的回信。(要求:内容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2)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并概述其意义。
2022-10-08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3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卷-纲要下-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来要求

材料一   《共产党宣言》的革命建设方案:第一,找到了理想社会的依靠力量。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是具有革命坚定性和彻底性的先进阶级,第二,指明了理想社会的实现路径。以前的革命都是用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无产阶级革命旨在彻底消灭一切形式的私有制。第三,提出了现实社会的改造手段。《共产党宣言》指出,为了变革原来的生产方式,必须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剥夺剥夺地产、征收高额累进税、废除继承权、没收流亡叛乱分子财产、建立国家银行、国家控制运输业、按照共同计划开展工农生产、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消灭城乡对立、儿童免费教育十项措施。

材料二   党纲是工人阶级政党成长成熟的标志,也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实践中,高度重视并亲自撰写党纲,通过党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党纲对工人阶级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实践进行整体指导。马克思、恩格斯为工人阶级政党撰写的党纲主要有: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为第一国际撰写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为法国工人党口述的竞选纲领理论部分《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两部党纲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达纲领》和《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和《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背景及其革命建设方案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一系列党纲的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

材料一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革命可以不要前提,但是英国例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指出:“在英国工业化之初,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一些精英努力制定一些法律,规范工厂主与工人间的关系.在这一方面,改革派在各国都越来越成功……还有一些人,他们也看到了冒烟的大烟囱,他们就想到他们能否改变事物的现有秩序,摒弃竞争秩序.

——据王顺义《简明科学神话》、房龙《人类的故事》等整理

材料三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

——1895年恩格斯《く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是什么?英国通过哪些方式或途径获得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欧洲社会针对工业革命弊端进行的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无产阶级“崭新的斗争方式”的时代背景.
2022-06-02更新 | 32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6 . 社会主义运动

材料一   19世纪早期,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如傅立叶提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消除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两次工人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但都没能成功。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社会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1982年,邓小平说中国对外政策贯彻三句话,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1987年,邓小平强调:“第一,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阶段出发,而不能超越。”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年份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工业增加值/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进出口总额/亿元
19783678.73851621.41072.5355.04
198815180.413785814.03865.23821.79
199885195.5686034133.914816.426849.68
2008319244.624100131724.033428.1179921.47
2018919281.166006301089.367558.7305008.13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提炼邓小平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哈盂德所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因此,工人阶级的理论家逐渐认识到不仅要反对现存的工厂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反对资本主义体制,以建立新的、更为合理公正的新社会。

——摘编自李宏图《再造社会:19世纪欧洲的社会问题与化解》

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 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论家反对“资本主义体制”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构想的“联合体”的特点,并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价值。
2022-02-08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五校(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学校、鞍山一中、大连八中、大连24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马克思主义与第一国际

材料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指出:

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遭受剥削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通过掌控生产资料剥削工人阶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资本。维系这个体制的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无产阶级要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政治民主,并大力发展生产力。

材料二   第一国际时期,一些所谓的“社会主义”流派对当时的工人运动颇有影响。其主张或观点见下表:

流派主张或观点
蒲鲁东主义保护私有财产,反对阶级斗争,反对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府,主张通过和平的改良主义的途径来建立无政府主义社会。
巴枯宁主义私有财产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存在继承权,继承权使财产一代一代传下去,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主张无政府主义,“彻底地破坏国家和一切国家机器”。
工联主义要求工人“克制自己”,“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关心“如何加强和保护劳动的权利,同时又不破坏资本的合法权利”;反对暴力革命形式的阶级斗争。

——摘编自魏承均、范佩伟《第一国际时期各个机会主义的特点》

材料三   第一国际与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紧密相关,更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革命活动直接相连。马克思主义利用第一国际这块阵地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了坚决有效的斗争,通过批判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等错误思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支配性影响。

——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史卷》等


(1)对照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材料二中三处错误主张或观点,并说明其为什么是错误的。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第一国际的历史地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领域,英国的工联主义、法国的蒲鲁东主义、德国的拉萨尔主义等影响较大,各个思想理论体系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工人阶级的斗争,工人运动开始由盲目自发的阶段过渡到理论指导之下的自觉斗争阶段。同时,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各资产阶级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工人阶级利用合法权利,成立组织、参加选举、巨星集会、罢工、游行等。他们在斗争中更加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长远的政治斗争目标则缺乏关心,针对政府的政治暴动十分少见。工人阶级的斗争还要求加强国际间的联合协作,出现第二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每一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取得胜利。

——摘编自郭春生《试述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特点的变化》

材料二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承担起了工人运动领导者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了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和要求。19218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领导机关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党成立后不到半年时间,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政治影响。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后,党不断狮强和改进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我国工人阶级积极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不断掀起工人运动高潮,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并建立了卓越历史功勋。

——摘编自福建省总工会《党史上的工运记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工人运动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不同及意义。
2022-01-09更新 | 327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即九州的中心为华夏族的居住区,其四周被视作虚幻的方外,为四夷居住区,拱卫中国。中国古代“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的观念,而“大一统”和“夷夏观”则在“天下观”的基础上,由历代儒家学者根据不同形势而构建的两个重要方面。这种一体两面的认知随儒学成为官方哲学而被意识形态化,进而形成了祭天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对边疆统治制度等有利于“天下归一”的有力实践。

——改编自吕文利《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

材料二   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分工及私有制是国家产生的原因。国家应该包含以下几点:其一,国家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是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其二,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其三,国家必须履行社会管理等公共职能。尽管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本质上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四,随社会不断发展,国家最终将被“自由人联合体”取代。

——改编自袁明、黄明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综述》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表达了中国对于国际秩序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改编自陈积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天下观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