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以图说史·政治制度”主题活动,他们搜集到多幅图片,进行归类、甄别、分析,请你参与完成这次活动。

第一小组搜集到两幅建筑照片


图1紫禁城太和殿


图2伦敦唐宁街10号英国首都官邸

(1)任选一幅照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反映出的政治制度及制度特点。

第二小组搜集到两幅绘画作品


图3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图4武装攻打冬宫

(2)指出两幅绘画作品共同描绘的是20世纪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第三小组搜集到两份影像资料


图5北京选民在投票


图6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步入会场

(3)这两份影像资料共同记录了新中国建立的哪一项政治制度?其根本原则是什么?
2 .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规定∶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并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首相是帝国唯一的大臣,首相之下不设立各部。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选举与被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居住与迁徙、人身等自由,有爱护和保护公共财产、依法纳税和服兵役等义务。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分析这种政体确立后对德国和世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原则?为加强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我国又颁布了什么法律。
2022-05-20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帝国的政治系统则继承中国已发展甚久的一套制度,皇帝承受天命治理天下,由一个文官体系辅佐。这一文官为主的行政组织,在中央实行决策、执行与考核监察的三权分立,执行业务则分属六部掌握。不久后,“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摘编自《文献通考》、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中国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模式,我们称之为“纵向民主”。在这个纵向民主的社会里,人民群众自下而上地进行参政议政。……如果中国建立的是西方式的“横向民主”体系,大量精力会被浪费在竞选的争斗之上,大批候选人会提出无数个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容易导致混乱,是珍视和谐与秩序的中国人不愿看到的。因此,中国没有以民主改革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分裂局面,而是在一党执政体制内进行了调整,通过倾听自下而上的声音并且保持高层的决策权。

——【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为“皇帝承受天命治理天下”提供理论保障的儒学思想家?唐朝的这一套文官体系在决策方式上有何特点?政事堂的设立有何作用?
(2)近代中国曾尝试过哪些“横向民主”制度?新中国的“纵向民主”里,人民自下而上参政议政的制度保证有哪些?
2021-12-3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创新致远协作体2022届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来加以巩固,建立社会主义的代议机关,体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势在必行。这
A.催生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B.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C.改变了原有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D.开始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021-12-28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学党史,明信仰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上海石库门到延安窑洞门再到北京天安门,展现了近代中国的风雨足迹,见证了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丰功伟绩。


(1)请将下列史事建构历史关联
A.《青年杂志》   B.开国大典C.《共同纲领》   
D.中共一大   E.《论持久战》   F.中共七大
石库门:
窑洞门:
天安门:
(2)近代以来,上海和北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城市,五四运动像一座历史的桥梁勾连了两座英雄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自五四以来,这十二三年间,我们真是受不了,十五六世纪“人性”的要求,十七八世纪“个性”的要求,及十九世纪的“国性”的要求,三样东西一齐来,怎不令青年朋友要发狂了呢!

——《李璜致胡适》

材料2   中国有了新民主,需要“新科学”。发扬“五四”精神的唯一的要求就是“站稳革命阶级立场,为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而奋斗。”

——《新民主与新科学》


①材料1的“人性”“个性”“国性”的来源分别是什么?
②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践行材料2的“新民主”的?依据所学,完成提纲中的任务清单:
A.召开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确立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工人、士兵、农民的政权
C.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的地方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
D.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革命时期政权建设“新民主”探索和实践(史实)
土地革命
(1927—1937)
农村革命根据地
全面抗战
(1937—1945)
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
(1946—1949)
解放区政权建立东北、华北、中南、西北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过渡时期
(1949—1956)
新民主主义中国
2021-11-28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953年,我国进行了全国人口普查,随后在全国214798个基层单位进行了世界上最大的民主普选运动。这次民主普选运动
A.改造了基层社会旧政权B.完成了各级政权的定型化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D.普遍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2021-11-25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清政府日益受到社会激愤情绪和革命浪潮的冲击,进行了预备立宪,贵政院是其重要内容,也是立宪派活动的重要基地。资政院议员包括钦选与民选议员各百人。所谓钦选,或由互选,或由保送,奏请简命,并非绝对钦定。所谓民选,是由各省咨议员互选,最后由督抚核定,故亦非纯粹民选。在上述原则下,清政府颁布的钦选议员,“半皆统绔,一事不知”或“反对立宪之代表”。至于民选议员,大多是有功名的官绅,同时又规定资政院无议决宪法之权,资政院议决事件,领会同军机大臣奏请裁夺。

——摘编自杜耀云《略论清末资政院的性质和作用》

材料二   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全国人大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随时撤换本单位选出的代表。国家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国务院总理等,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通过投票决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等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摘编自万其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设置资政院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资政院的不同。
8 .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和重要的人民民主制度,真正实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这一论断的根本依据是
A.中共的英明领导B.推翻了三座大山
C.广大人民热爱社会主义D.公有制下的集体利益和公共意志
9 . 如图所示是1953年新中国工人代表积极参加当选的场景。对此解释恰当的是,这一活动
A.推动了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B.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多样化
C.促进了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D.完善了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2021-11-03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实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1953年进行了人口普查,颁布了选举法,授予除地主和反革命分子以外所有年满18岁的公民以投票权。1954年初举行了选举,村和乡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人民代表大会,随后县人大选出省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再选出全国人大代表。材料不能说明
A.社会主义革命尚未完成
B.人民民主的原则得到体现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
D.全国人大成立的法律和组织基础已经具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