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从古至今,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律是可以移植的,人类社会很早就开始通过移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来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法律移植也一直被当作促进社会变革的最直接、最有效率的工具。立法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在立法过程中对其他国家相关规则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早在古罗马时代,罗马的立法者在立法之前也总是要派代表去其他城邦考察。从历史发展来看,欧洲国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对罗马法研究和移植的热潮。

——摘自信春鹰主编《全球化与多元法律文化》等

材料二   在专制统治环境下,中国古代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1907年清廷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之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材料三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罗马法体系发展的主要历程,概括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
(2)指出材料二中国法制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1954年宪法的意义。
2021-06-2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宪法成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雏形。“五四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拥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等十四项职权,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常设机构,并赋予其“解释法律”“制定法律”等权力。直到1975年1月底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部宪法,这部“文革”时期的宪法深刻着“左倾”的烙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存在着缺陷和错误,标志着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出现了曲折。

——摘编自王鸽《从宪法的发展历程看民主法治建设的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颁布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对公民在诉讼中的民主权利作了明确规定。1979年颁布的新选举法将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将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并规定每个少数民族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1986年、1995年又三次修改了选举法,使我国选举法更加完备和切合实际。

——摘编自贾春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积极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发展的趋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2)据材料一、二、三,请回答: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哪些进步?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4)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0-09-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 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一一《权利法案》

材料三: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第一条   第一款   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

“第二条   第一款   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第三条   第一款   合众国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材料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三项制度。
(2)材料二是哪一国家颁布的法律文件? 该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指出该宪法对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如何规定的?体现了什么原则?
(4)上述引文出自什么文献?该文献在中国历史上什么地位?
(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哪一次会议制定的? 它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6)通过以上内容,指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
2020-08-2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宝坻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图示和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阅读如图片和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一体现的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一相比,图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三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图四漫画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何种政体形式?该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图五体现了哪些重要原则。
(3)概述图六所示法律文献的历史地位。
(4)图七是中国人民多年追求民主的结晶,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它规定和确立了新中国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作“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重要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1954年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4)阅读材料四,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
(5)综合以上所有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2019-01-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奥赛实验班)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社会是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大明律》把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定为“十恶”,凡犯“十恶”之条者皆从重治罪,并且遇赦不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明律》的主要内容,并据此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史料二罗马法虽属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2)据史料,分析为什么说罗马法“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史料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由史料看,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什么特点?有何进步性?

史料四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建国初期我国是如何践行依法治国的?
2019-01-0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二(12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二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八十年代初,政治体制改革也本着“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精神迈出新的步伐。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2018-10-0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追求民主与法制,反对专制与独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丞相经历了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相”阶段,到常常七八个宰相在一起议事的“群相”阶段,再到兼相——丞相没有了。这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历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更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读史札记

材料二   有人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既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材料三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过:“我们的宪法(1787年宪法),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材料四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但“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对于推进新时期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怎样的政体形式?
(4)回答材料四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及原则。
(5)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
2018-07-24更新 | 261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被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材料三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被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构建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大事。
(4)综合以上所有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2018-12-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