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1954年6月以后,全国各地报纸、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登载阐明宪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广播电台连续举办宪法草案讲座,民族出版社还将宪法草案译成蒙、藏等民族文字。这些做法
A.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使人民群众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D.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2 . 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①人民民主②民主集中③社会主义④民主协商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3 . 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  )
A.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B.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
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D.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
4 .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2020-03-24更新 | 495次组卷 | 42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2019-12-13更新 | 283次组卷 | 55卷引用:云南省中央民大附中芒市国际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据统计,1954年在北京讨论宪法草案期间,听取关于宪法草案报告并参加讨论的各界群众约103.5万余人,在讨论中各界人士提出对宪法草案的意见143565件。这一宪法的产生过程体现了
A.人民民主原则B.社会主义原则
C.民主集中原则D.自由平等原则
7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合作社经济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或者是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半社会主义经济。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个体经济、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B.为推行联产承包制创造条件
C.完成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目标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8 . 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名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时间1787年颁布1870年颁布1954年颁布
制定机构国会制定国民议会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特点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评价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制定机构
B.特点
C.评价
D.颁布时间
9 .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B.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三大政治制度确立
D.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10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原则
B.扩大了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
C.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原则
D.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