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标志着
①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②社会主义立法制度的确立
③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确立      ④法治建设进入重建与完善时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12-1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蔡定剑曾说,“当年起草(1954年)宪法时,毛泽东曾要求每个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熟读苏联宪法,对一些条文不太明确和有争论的地方,都要引用苏联宪法来解释或作为论据”。据此,该宪法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制订过程中存在若干矛盾
C.深受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D.移植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3 . 毛泽东在谈到某宪法时说:“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关于该宪法说法正确的是
A.确立了沿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D.表明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
2020-11-12更新 | 27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  )
A.具有了临时宪法的作用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D.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的协商民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蔡定剑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指出,“当年起草(1954年)宪法时,毛泽东曾要求每个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熟读苏联宪法,对一些条文不太明确和有争论的地方,都要引用苏联宪法来解释或作为论据”。据此,该宪法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制订过程中存在若干矛盾
C.深受“一边倒”方针影响D.移植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6 . 1953年3月1日,《选举法》正式颁布施行。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如图是当时的选民证,该历史文物见证了
A.社会主义法制化的起步B.人民民主专政的实现
C.人民当家做主纪元开启D.统一战线工作的落实
2020-10-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21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
A.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B.体现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D.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8 . 据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比例统计表(部分)
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工人农民解放军归国华侨少数民族妇女
人数668274284100636030177147
比例54.48%22.85%23.16%8.16%5.14%4.89%2.45%14.43%11.99%

A.促成了多党合作政协制度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彰显了直接民主特征
9 . 莫里斯·迈斯纳(美)的《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写道: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这不能说明
A.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B.建立起的政府无法实现自由和民主
C.作者受到较强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D.是对孙中山民主政治建设的继承和发展
10 . 《五四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
2019-03-03更新 | 1058次组卷 | 18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西省南昌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