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标志着
①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②社会主义立法制度的确立
③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确立      ④法治建设进入重建与完善时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12-1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关中国的表述有关世界秩序的表述
五四宪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七五宪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我们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同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加强团结,互相支援;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争取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反对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引自许章润、翟志勇主编《历史法学——家国天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两部宪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这种区别产生的原因。
2021-08-2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崇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典和国宪法》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1213日)


(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试分析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它的提出吸取了怎样的历史教训?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021-08-2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954年9月15日,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最重要成果,是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把制定宪法的任务提上日程,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

195419日,宪法起草工作正式开始。3月初,宪法起草小组完成了四读稿。……3月至6月,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七次正式会议,对草案初稿进行研究和讨论。同时,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方面的代表人物8000多人,用两个月时间,对宪法初稿进行讨论,提出5900多条修改意见,给予起草工作重大帮助。6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通过决议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在近三个月时间里,全国有1.5亿余人(截止到1953630日止,全国人口总数6亿1912371人,登记选民总数是3亿23809684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条款。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起草,“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不仅使宪法的内容臻于完善,而且使宪法深入人心,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中国制宪史上的一个革命。

——根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整理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54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讨论的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讨论主题,主题要紧扣我国当时的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讨论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上述对话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意义。
2020-12-11更新 | 3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大赛高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蔡定剑曾说,“当年起草(1954年)宪法时,毛泽东曾要求每个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熟读苏联宪法,对一些条文不太明确和有争论的地方,都要引用苏联宪法来解释或作为论据”。据此,该宪法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制订过程中存在若干矛盾
C.深受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D.移植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6 . 制度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1901年,张之洞提出:“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五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三条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张之洞的言论中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材料三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4)根据材料四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5)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的表现。
2020-12-08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近代中国在抵御外侮中又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格……总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也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   

     ——摘编自陶文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材料二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 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

——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后发劣势的成功破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形成的历史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遭遇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重要的政治、经济举措。
2020-11-21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8 . 毛泽东在谈到某宪法时说:“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关于该宪法说法正确的是
A.确立了沿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D.表明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
2020-11-12更新 | 27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大事记(部分)

1911年
10月武昌起义成功,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1月全国十几个省去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月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逐渐攫取清政府大全,并向南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
2月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王朝宣告结束
2月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得就有关国家建设事业的根本大计及其他重要措施,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案。

——摘编自1949年《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并概述辛亥革命局限性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重要转变,并简述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目的。
2020-11-12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考)
10 . “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  )
A.具有了临时宪法的作用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D.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的协商民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