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章
政权机关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第六章
民族政策
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二   从形式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修改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从实质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否定”1978年宪法基础上形成的。因为,1982年宪法虽改自1978年宪法,但是它所继承和发展的不是1978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而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1)据材料一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并概括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双十协定》签订后,国民党军队虽然继续东进和北上,但在与中共的较量中并未占据优势地位。19451222日,美国总统特使赴华调停国共冲突,主张“尽速以‘和平民主’的方法达到‘中国之统一’”。美、苏、英三国外长会议发布公告,认为中国“内部冲突之停止”及民主党派广泛参与政府,“均属必要”。次日,国民党政府宣布于1946110月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会议代表由国民党、共产党、青年党、民盟和社会贤达各自推选出的总共38位代表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大会规定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党在国府委员中只占二分之一,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用政治方法解决政治纠纷,以保持国家之和平发展”,“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最后,各方代表在《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中,对建军原则和军队整编办法等达成一致意见。

——摘编自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499月,由中共发起和领导的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讨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19499月,由中共发起和领导的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讨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事宜。来自45个参加单位的662名代表均由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协商确定。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了国旗、国徽、国歌等。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从此,政协会议在中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范前锋、毛磊《人民政协与国民参政会及“旧政协”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政协会议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1946年的政协会议相比,1949年政协会议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2-05-3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为”。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1982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的实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4 .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章
政权机关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第六章
民族政策
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二 从形式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修改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从实质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否定”1978年宪法基础上形成的。因为,1982年宪法虽改自1978年宪法,但是它所继承和发展的不是1978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而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年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据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据材料一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并概括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古至今,我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一部族一宗族一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材料二: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变法革新”上谕:“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

——据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变法革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