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推动各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全国人民热情高涨,兴奋地投身到这场大规模建设的洪流中去,多少人为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55年的亚非会议,周恩来的临时发言,突出了两个主张,奠定了新中国在复杂国际事务中的原则立场和基本形象——“包容分歧,扩大共识”。这次会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亚非国家的认同,爱好和平、致力发展、协商合作的国家形象开始在国际社会传播,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与会国家的认知和认同。

——谢迪斌《万隆会议与新中国形象的国际塑造》


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中这部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在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建国初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2020-07-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为”。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1982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的实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