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如《婚姻法》《土地改革法》《选举法》以及各种《条例》也相继出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2 .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3 .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摘自《世别文明史》

材料三   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乡工农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红色政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着》


(1)结合材料一分析梭伦的哪一措施使“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分析这一措施的进步作用?
(2)材料二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是怎样逐步确立和完善的?“新的种类的围家”的政体与英国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
2019-08-2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恩施一中、利川一中等)
4 .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是指(        )
A.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C.国民大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5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根据1832年改革法案,年值10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1867年改革法案规定:在英格兰城镇选区,凡年缴纳直接税20克令并付了济贫税的房产所有人具有选举权。1884年《选举权法》宣布,凡持有年值10万英镑以上的房产、土地或财产的人都具有选举权。妇女在大选中没有投票权,很多工人因住所经常变化被排除在选民之外。1918年改革法规定:所有21岁以上以及在战争中服过兵役的年满19岁的男子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

摘编自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材料二根据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具有选举权的选民占18岁以上公民总数的97.18%",但当时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1995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

摘编自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6 . 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依宪治国”的理念,并决定将“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下列有关新中国宪政史实的说法错误的是
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B.1954年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C.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成为治国方略
7 . 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这表明
A.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司法权
C.城乡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重要内容
D.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
8 .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 .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1953年选举法的基础上修订通过了人大代表新的选举法。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2年、1986年、1995年先后三次对选举法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如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缩小农村与城市每个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实行差额选举。这表明
A.我国已建立较完备的法律体系B.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心转至农村
C.“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D.人民代表大会制逐步走向完善
2020-02-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即要在政治体制上效法欧美,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揖美追欧”的含义,并概述孙中山为此做出的巨大贡献。

材料二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在1978年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2)据材料二指出“讲话”的名称,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地位。结合所学概述在这一“讲话”思想指导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