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54年颁布来,经历了三次修改、五次修正。根据当时的历史阶段,判断下列材料排序准确的是
①战胜国内外敌人,克服一切困难,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道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③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④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④③①
D.②①④③
2 . 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都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为第三章放在《国家机构》后面,而1982年宪法则把它改为第二章,紧随《总纲》之后,表明它是《总纲》的延伸。与前三部宪法相比,1982年宪法(        )
A.强调程序公正基本理念B.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实行分权和制衡的原则D.更重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3 . 小明查阅了以下材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据此推测,小明研究的最有可能是
A.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
B.建国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C.建国以来宪法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历程
4 . 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加强立法工作
C.推行普法教育活动
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5 .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一大批重要的法律法规纷纷出台,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等。这些立法(  )
A.为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奠定基础B.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法律保障D.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6 .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7 . 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摒弃了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中不适宜的内容。其中,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公民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的规定。这表明我国
A.公民民主权利得到法律保障B.依法治国思想得到国家认同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民主法制在发展中走向完善
8 . 《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A.《共同纲领》B.1954年宪法C.1982宪法D.1999年宪法
9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人性本善的哲学传统。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完全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

材料二   西方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到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都确信不疑地认为人性本恶。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也就无从规避。在此基础上,西方得出政治原罪论:有权的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自私和邪恶的自然本性和犯罪的潜在危险。西方对人的天然不信任迫使西方人时刻保持着对权力的天然警惕。孟德斯鸠警告人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于是洛克说“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权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权力对付权力。”这样,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

——以上材料均选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把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列在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方案第一条,着眼点就是构建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形成以党内监督为主、其他监督相贯通的监察合力。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选自2018年12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上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行政监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和中国古代行政监察的不同之处。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我国当代应该如何有效加强和健全行政监察?
10 .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