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以下关于我国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③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在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和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法两家主张的差异

项目学派强调内容实施方式特点目的
儒家礼义伦理道德教化以理服人王道
法家法治制度法律刑罚以力服人霸道

——马小红《古法新论》

材料二   法律是西方文明的骄傲,而法家思想在中国2000多年来却一直名声不佳。这是因为法家的法律观念远未达到古罗马时代的成熟程度。西方法律一向被认为是上帝或自然秩序的人间体现,而法家的法律不过是统治者的命令。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保障人民权利的“民法”一说,法律仅指行政法规和刑罚,而老百姓对此则唯恐避之不及。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韩非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费正清对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法”的认识。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什么举措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根本法确定下来?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时已产生了“父子不得相互告诉”的思想。汉宣帝曾颁布:“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大父母匿子,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学界认为这是关于亲亲相隐制度最早、最明确的规定。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泄露其事及鞑语消息,亦不坐。”同时唐律还规定:“若犯谋逆以上者,不用此律……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虽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认为因为“不臣”可以不用容隐制度。到近代,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历次法律变革中,亲属容隐制度仍得以继承。

——摘编自王新霞、柳萍等《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征——以“亲亲相隐原则”为例》

材料二 201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体现了亲属拒证权的理念。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为了避免自己及其亲属受到追诉,不愿意作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法律不应当强制打压。从更深层次来看,亲属拒证权制度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脉亲情,在宏观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益。在刑事诉讼中,法院对被告亲属所作证言持有怀疑态度,其被认可和采纳的机会很小。

——摘编自李旭霞《论我国刑事诉讼亲属拒证权制度之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发展的特征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亲属拒证权”与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构建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社会价值。
4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建设不断发展。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②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④通过了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A.②③④①B.①③④②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
5 .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部分条文及修正案,它反映了:下表
时间条文及修正
1982年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88年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1993年把“计划经济”“国营企业”修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
1999年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②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完善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④宪法为改革提供了保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 . 2018年12月,习近平主席指出:“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2)材料二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

材料三 自1938年8月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予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毛泽东逐一为每份奖状题字,使受奖者感到莫大的光荣。同一次会议上,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陕甘宁边区的廉政措施,并简析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监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综上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
7 .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次修宪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8 . 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C.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2019-01-30更新 | 1146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1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卷
2020·江苏·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的创制过程是一次宪政改革,它确认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奠定了宪政的基础。由此可见,当时
A.宪法经过此次修改已经臻于完善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完善
C.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D.依法治国方略已被写入宪法
2020-03-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学科网3月第二次在线大联考(江苏卷)(考试版)
10 .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A.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
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C.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
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
2018-05-13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