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2021·山西晋中·一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俾斯麦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 1883 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等几部重要法律。 1982 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

———摘编自许安标《新中国 70 年立法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俾斯麦政府进行社会立法的背景并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加强立法的主要原因,并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加强立法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启示。
2021-01-29更新 | 440次组卷 | 5卷引用:【寒假分层作业】高二历史(统编版)-第03练法律与教化
20-21高二上·山东聊城·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观察图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理解正确的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A.社会发展助推法制建设B.法制建设服务于政治需要
C.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D.法律制度建设已臻于完善
20-21高三上·吉林长春·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7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而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删去了这一条。这一变化说明了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B.法制建设逐渐走上正轨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拨乱反正任务已经完成
4 . 新中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因时机不成熟,均未成功。2020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如图)。该法典的颁布
A.奠定了非公有制经济起步发展的基础
B.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学家的重要作用
C.标志着成熟完备的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D.厘定了民事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边界
5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几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法典的起草逐渐加快,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据此判断,统一民法典的最终形成主要得益于国内
A.民主法治观念的增强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D.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
2020-11-15更新 | 1008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卓越联盟2022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一)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吉林白城·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981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起草、讨论、修改,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时期创造的新鲜经验。该决议
A.营造了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B.开启了中国特色民主建设历程
C.提供了改革开放的法律依据D.巩固了市场经济体制创建成果
2020-11-12更新 | 247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 三个历史决议-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7 .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民法典》的颁行
A.摒弃了原有的法律规范B.建构了全新的法制体系
C.推动了法治文明的发展D.使中国进入成文法时代
2020-11-08更新 | 1039次组卷 | 26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记者时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这说明,邓小平
A.总结了十年动乱的教训B.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C.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反思D.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工作
9 . 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法典立法工作因各种原因五次搁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这说明我国
A.逐步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C.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健全D.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全面建成
2020-09-07更新 | 600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创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份月检测历史试题
19-20高二下·山东青岛·期末
10 . 自古至今,中西方都非常重视法律制度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二 《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熟、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封建成文法典,也是中国现今完整保存下来的一部最早的古代刑律。《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在修改唐初《武德德》《贞观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共12篇,502条,于永徽四年颁行,原称《永徽律疏》。《唐律疏议》在结构上采用律疏结合的形式,把法律条文与法律解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立法水平。在内容上,《唐律疏议》“礼法结合”,进一步把儒家的伦理教条与法律规范融合起来,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特征。同时,它科条简要,刑罚适中,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制度也为后世各封建王朝所承袭,并对东南亚各封建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被认为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材料三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任何重大的改革都必须于法有据。只有用法治思维来推动改革,用法律制度来保障改革,用法律权威来推动改革,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就在于改革与我国法治建设相向而行,互相彰显。改革为法治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而法律则为改革提供法治保障。因此可以说,只有严格遵守法律,用法律保卫改革,才能使改革不受任何干扰或变形,保证改革的成功,按照原定既有路线前进,最终奏响改革与法治和谐共鸣的新乐章。

——郭富民陈玲《用法律保卫改革开放》中国法院2020年3月


(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背景。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法律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