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为解决建交国家逐年减少的问题,当时新中国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继续采取“一边倒”方针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史书写概况(部分)

版本典型语言
《高级中学课本中国现代史》,1960美帝国主义杀害、美国攫取、美帝国主义扩大对外侵略、美帝国主义的阴谋等
《高级中学课本世界历史》上下册,19811982对一些内容描述无明显情感倾向用语,还有一些内容描述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等用语,肯定美国对打败法西斯作出贡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①、②、③(必修)》,2007大多语言叙述客观,无明显情感倾向,有开创、新变化、美国促成、美国操纵等描述

——摘编自谭小琴《新中国建立以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统计


——据李黎《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以〈人民日报〉为例》

材料三   下表是美国形象在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流变(部分)

影片主要内容
《停战以后》1962年上映对美方人前虚伪卖善、人后扩军备战的行为进行交叉剪辑,谈判桌上的美方代表、女记者与后方的美国大兵构成了两面三刀的“流氓群像”
《一个美国飞行员》1980年上映首次表现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来华助战洋人”爱普斯坦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面的美国人形象
《中国合伙人》2013年上映一方面通过“新梦想”在美国的上市,确认了美国在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以“商业谈判”这场戏,揭示出美国“虽然表面上十分强大和傲慢,但其实已经失去往日的实力,不得不在中国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

——摘编自辛亚奇《单一·两极·多元:美国形象在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流变(19492019)》


(1)概括材料一中对美国形象描述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史实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2)如果运用材料二和材料三来说明美国形象的演变,应优先选择哪则材料?为什么?(没有理由不可)
2022-05-24更新 | 369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湖南专用)
3 . 十月革命纪念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一   1937年,为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解放》周刊刊载社论:“苏联的诞生和发展史,真的给了我们中国人很好的榜样。我们当然不会忘记的,当这个共和国初诞生的时候,它是怎样击退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怎样克服了国内经济落后的困难!”1938117日,《解放》周刊刊载文章:“世界上一切帝国主义者认为苏维埃制度只能存在三天,至多三个月。工农大众无以比拟的伟力与不屈不挠的坚决性,伟大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与斯大林克服重重困难,苏维埃共和国已度过它的二十一周年。”

——摘编自郭培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的实践探析》

材料二   19491966年《人民日报》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统计(节选)

1949报道中苏两国工人开展生产竞赛的情况;发表文章,彰显十月革命的作用和影响
1952社论《感谢苏联,学习苏联—庆祝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和“中苏友好月”》
1953社论《十月革命的光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为实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
1954“有必要发展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加强世界和平”
1960在相关报道中反复强调“珍视中苏两国团结”
1966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的规格和规模降至低谷。《人民日报》仅发表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一份贺电,礼貌性地表达庆贺,同时批判修正主义,提醒苏联“继承和发扬伟大十月革命的光荣革命传统”“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

——摘编自庞敏《从(人民日报)看19491966年十月革命纪念活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十月革命周年纪念的目的。
(2)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材料二反映的中苏关系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任选一个阶段说明划分依据。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1899年,中国留日学生已有100多人。1901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又增加到280余名,1902年为500多人,1903年1300多人,1904年达2400多人。1905年至1906年中国人留学日本达到高潮……留日学生人数猛增到8000多人。与19世纪清政府派往欧美的留学生大多学习理工和海军不同,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军事、商业以至音乐、美术、体育,应有尽有,其中以学政法和陆军为最多。

——王晓秋《清末为何出现留日热潮》

材料二   从1950年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共派出了8310人,占派出总数的78%。中国向苏联派出的留学生,大多属于工程技术领域的,苏联的高等院校、企业、设计院和科研机构,为中国培养了很多的技术干部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根据苏联方面的统计,1951年到1962年有8000多名中国人,在苏联学习生产技术,有11000多名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在苏联的学校学习……此外通过科技合作系统,1500名中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学者,去苏联了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生产经验。

——《中国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生》(凤凰卫视2010年4月29日)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晚清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活动的表现有何异同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时期留学活动出现差异的原因?
2018-08-03更新 | 19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