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或条约的影响

时间事件或条约影响
1842年《南京条约》“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改订新约”
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月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共同纲领》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2 . 下表是新中国对外援助概况(部分),可知对外援助的变化反映了我国
时间援助国家(地区)援助方式
1960-1969越南、巴基斯坦、古巴、非洲国家等政治援助为主,辅以经济、技术、军事援助
1979-2010第三世界、最不发达地区、重债穷国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
A.消除了意识形态限制B.推动了区域交流与合作
C.赢得了欧美广泛赞誉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2022-03-05更新 | 26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A.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B.中美关系已经走向正常
C.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D.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4 . 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A.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B.中美关系已走向正常化
C.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D.中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2022-01-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的熊猫外交主要发生在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中,70年代后同西方国家的熊猫外交成为主流,中国开始向美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赠送熊猫。20世纪70年代的熊猫外交
A.突破了“一边倒”的方针B.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
C.主要得益于重返联合国D.反映了外交方向的新变化
6 . 2019年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秘密访华)时,联合国大会正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1971年)8,我们就已公开撤回我们对审议这个问题的反对态度,并且表示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的瓦解了。

——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19722月)(如图)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
是什么?新中国在“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后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的瓦解”的原因。
(3)材料三中周恩来与尼克松总统能够“握手”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周刊》自1923年创刊以来,很多中国人成为封面人物,周刊封面人物与国际大时代一起变化,折射出不同立场与视角下的历史变迁。

时间封面人物视角特征
1924 年~1949年吴佩孚(1924年)、蒋介石(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1931年10月)、溥仪(1934年)、汪精卫(1935年)、蒋介石(与溥仪、日本天皇、斯大林,1936年2月)、蒋介石(1936年11月)、蒋介石与夫人(1938年1月)陈诚(1941年)、蒋介石(1942年6月)、宋美龄(1943 年)、蒋介石(1945年9月)、蒋介石(1948年12月)关注政治重大事件,重点描绘蒋介石,突出其个人形象
1949 年~1977年       毛泽东(1949年2月)、毛泽东(1950年12月)、周恩来(1954年)、蒋介石(1955年)、毛泽东(1958年12月)、刘少奇(1959年10月)、毛泽东与切格瓦拉、赫鲁晓夫(1960年8月)、毛泽东与尼赫鲁(1962年11月)、林彪(1966年)、毛泽东(1967年1月)、周恩来(1971年11月)、毛泽东与尼克松等(1972年)、邓小平(1976年)、江青(1977年)关注政治重大事件,悲观审视为主,重点描绘“红色中国”领导人
1978 年~1997年邓小平与卡特(1978年12月)、邓小平(1979年1月、2月)、邓小平(1983年)、拿着可口可乐的普通中国人(1984年)邓小平(1985、1986年)、巩俐(1996年)、王菲(1996年)、邓小平(1997年3月)关注邓小平,情绪复杂
1998 年~2019年成龙(1998年)、周润发与杨紫琼(2000)、张艺谋电影《英雄》(2002年)、张惠妹(2002年)姚明(2002年)、周星驰(2003年)、周杰伦(2003年)、李彦宏(2018年)、刘翔(2008年)、习近平(2015年)多视角描绘东方中国

从中任选时期(一个或整体),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读(赞成、质疑、补充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历史解读视角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根据图片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   



以图示中的时间尺度为基点,指出中、美、苏关系演变给中国外交发展空间带来的变化,并结合史实说明相关变化给中国造成的积极影响。
9 .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2016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展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当前,我国外交的基本政治目标是什么?
(3)习近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