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三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8年5月29日,是“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

2008年恰逢安理会授权向中东派驻第一个维和行动60周年。中国近年来对维和行动的参与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1)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初期,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有哪些?材料二中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有何新发展?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
2020-08-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
2020-08-18更新 | 199次组卷 | 15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2019-01-30更新 | 3431次组卷 | 76卷引用:西藏拉萨市那曲二高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从下面漫画(《阳奉阴违》)中读出的最主要信息是
A.中美关系日益走向紧张
B.美国公开违背三个联合公报
C.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
D.美国政府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美关系始终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国际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即1972年《上海公报》)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8年12月)

材料三: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吸收认同该组织框架内合作宗旨和任务、本宣言第六条阐述的原则及其他各项条款,其加入能促进实现这一合作的国家为该组织新成员。

——《上海合作组织宣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走向缓和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的新变化。通过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说明各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6 .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下列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遵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B.有利于发挥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
C.有助于建立起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D.借用“丝路”的历史符号,传播和平和大中华理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