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1-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创刊于1923年的美国《时代周刊》,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自创刊始,每期选择当时有世界性影响的典型人物作为封面,并配以简短和富有特色的介绍。下表为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部分中国人的相关信息。

时间封面人物主题词介绍
1924年吴佩孚吴将军
中国的最强者
军事天才,精通文化、科学和文学;刻苦学习英文,说话柔和,手段强硬
1927年蒋介石蒋介石将军
在孙(Sun)陨落之后升起
征服者
1949年毛泽东民主统一毛泽东把中国划入了国际共产主义集团的版面,对西方而言,这是一件无法估计的灾难
1971年周恩来周恩来中国人来了

——据李辉《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中国故事》等


美国《时代周刊》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但它遵选的封面人物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某些动向。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时期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 .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
A.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D.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
2019-08-14更新 | 777次组卷 | 24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新建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
A.改变旧有工业布局
B.加快发展内地经济
C.备战应对国际局势
D.创新科技调整经济
2019-06-01更新 | 1964次组卷 | 2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模拟(四)历史试题
5 .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方面要求:尼克松可以坐自己的专机到中国,但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经协商后,最后达成协议:总统专机先飞到上海,上海飞往北京时,不必转乘中国专机,但是中方要派先遣小组带领一名领航员登机。这说明此时中国外交
A.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B.意在表明中国的主导地位
C.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意识
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倾向
2019-05-27更新 | 1405次组卷 | 17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图是某著作中关于新中国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著作探讨的主题是中国

A.国家实力的发展
B.国家形象的变化
C.意识形态的转变
D.国际地位的提高
7 . 如图为中国驻法国使馆额收藏品--1964年1月28日的法国《世界报》,它刊登了中法建交公报。中法建交体现了

A.中国已打破长期的外交僵局
B.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两大阵营之间展开激烈斗争
D.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8 . 1999 年9 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C.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D.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国的外交史上有许多饶有兴味的外交故事,如“瓷盘外交”“兰花外交”“围棋外交”“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和“舞剧外交”等。这体现了新中国
A.“求同存异”思想的广泛实践
B.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
C.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其实
D.外交基本格局的奠定
10 . 从1973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成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
A.“二五计划”期间中国大力引进外资搞工业化
B.文革时期中国工业化加速发展
C.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拉开
D.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