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回顾70年峥嵘岁月,中国外交在以下五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一是时代主题上,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超越意识形态发展国家间关系……二是政治格局上,“从对抗格局的成员转变为基于和平与发展的全球伙伴”,编织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形成了“朋友遍天下”的良好局面……五是世界方位上,从一开始被孤立封锁,到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自身成为国际秩序演变的关键因素,中国外交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摘编自郑立樵《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外交演变历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进入新时期后中国外交“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举措及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类型表。

战略判断

身份定位

理论指南

外交政策原则

外交布局

战争与革命

社会主义阵营

亚洲革命中心

世界革命中心

两大阵营

中间地带

三个世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睦邻外交,世界革命、三和一少

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

和平与发展

战略机遇期

第三世界

发展中大国

世界一级

世界多极化

国际新秩序

和谐世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合作,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不结盟、不扛旗、不当头,战略伙伴、伙伴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

百年大变局

世界大国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有为

新型大国关系,新诚惠容,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摘编自周桂银《当代中国外交史的思想维度—概念史研究的视角》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类型表中提取一个主题,并加以概述和评价。(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2023-02-23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盟成立之初,对非洲的援助集中在贸易、产业和财政方面的合作上。20世纪90年代末,援助部门涉及经济结构调整、人道主义援助、公民社会等多个领域。进入21世纪后,欧盟增加了对非洲的人道主义援助,并加强了双方在解决地区武装冲突和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合作,还表示尊重人权、民主、法治是双方伙伴关系的基本要素。欧盟开始注重向国际多边机构靠拢,注重与其协调一致,注意和其他大国以及各类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以期在新形势下深化欧非双边关系。

——摘编自刘丽云《欧盟对外发展援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非洲国家创建多边发展平台——中非合作论坛,实现了中非关系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中方加强了该论坛的后继行动机制建设,以确保各项对非洲援助承诺的落实。基于非洲受援国的现实需求,中国对非援助秉持“平等相待、维护共同利益”的原则,通过提供优惠贷款、项目合资合作等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

——摘编自赵金合《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特点、动因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盟成立后对非援助的政策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欧盟相比,21世纪中国对非援助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非关系发展的认识。
4 . 【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外交】

材料一   1951年6月,以李德全为团长、费孝通等为副团长的中央民族访问团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广西对各族人民进行亲切慰问。他们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与壮、瑶、苗、侗、仫佬、京、彝、仡佬、回等各族群众密切接触……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培训少数民族干部,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他们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工作,如对未确定民族成分的人们共同体开展调查识别工作,最终整理成了29份共40多万字的调查材料,供有关方面内部参考。各地还组织了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对47个壮族聚居县52个点进行壮语方言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壮文的创制,最终形成在壮族地区全面推行使用的拼音《壮文方案》。

——摘编自方素梅《新中国初期的社会调查与民族工作》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在对外关系和对外决策中正扮演着越来越积极的角色,这是中央对外决策的一种有益补充。其中广西建议中央政府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06年7月20日在广西南宁举办了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主办方包括中央政府相关机构和以亚洲开发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以及作为地方政府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论坛提出“要围绕拓展和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站在面向东亚合作的高度上,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海上东盟国家,密切物流、产业、贸易与投资合作,共同促进本地区加快发展”。

——摘编自杨毅《中国外交决策中的地方政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广西地区少数民族进行社会调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现代中国外交的角度分析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原因。
2023-02-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3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派出使团赴华订立平等互惠商约的议案。国务卿给赴华专使顾盛下达训令,这些港口(厦门、宁波、上海、福州、广州)位于中国物产最为富饶和人口最多的省份,都将成为很重要的商品市场美国商船(要)进入这些港口,与英商享受同等优惠贸易的权利184473日,顾盛与耆英签订了《望厦条约》。

18999月至11月,美国国务卿向各国宣布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致英国的照会中提出,维持在华商业和航海的平等待遇,以及需要巩固和维护该帝国政府(清政府)的完整等。19007月,美国向各国再次发出照会,宣称美国要寻求一种解决办法……维持中国领土与行政的完整,保护由条约和国际法对友好国家所保证的一切权利,捍卫全世界与中华帝国所有地区进行平等与公平贸易的原则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时期中美条约关系的演变》

材料二

如果说尼克松访华、卡特推进对华关系正常化构筑了两国战略合作的基础,那么里根时期对华关系的调整和改善则标志着中美关系新的支点——“经济合作的基础开始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里根政府执行新现实主义对华政策,宣称美国需要通过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并要把同中国的关系集中在经济方面1988年,中美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从1979年的23.1亿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100.1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5%,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在美国的贸易伙伴中的地位也从1980年的第24位,上升到1989年的第10位。

——摘编自于朝晖《试析70年代以来美国对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1)根据材料一,说明晚清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发展性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6 . 外交是主权国家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双边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行为和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外交形式层出不穷,“体育外交”就是其中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唐沛《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回顾与展望》


该表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从材料中选取任意两个时段,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2-0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是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新兴国家。成立之初,中国的决策者运用“革命思维”的眼光去观察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寻找国际舞台上的“敌人”和“朋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对外方针和策略。20世纪7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开始用“建设思维”“发展思维”审视世界和研判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在国际社会中尽可能多地争取朋友,重塑了中国的利益观。中国外交政策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新境界。

——摘编自刘建飞《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新中国的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3-01-13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二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我国公民和企业走向海外的数量屡创新高。“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利益独享的地带,而是各国利益共享的地带。建设“一带一路”,充分彰显了中国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有助于我国同沿线国家一道,推动政治、经贸、人文、安全各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真正使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

——人民日报20141224日《“一带一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依据及时代意义。
9 . 现代中国外交体现了对中国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是新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万隆会议之前,除朝鲜、蒙古和越南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外,与新中国建交的亚洲民族主义国家只有五个,而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短短的四年间,就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就国际话语权而言,万隆会议成为集中传播新中国和平外交话语的多边舞台。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外交路线,取信于亚非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

——摘编自张屹峰《万隆会议的时代意义》

材料二:1972-1988年是中日民间外交的“蜜月期”。1972年以前,就已存在日中友好协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等。80年代初期,在中日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中日友好交流协会”,“中日民间人士会议”和“中日友好世纪委员会”三个固定的民间交流渠道。原有的双边贸易、文化交流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他经济合作和文化交往也迅速扩展,内容涉及到金融、航空、海运、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等领域。至1987年底,日本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16.4%,友好城市不断建立。

——摘编自刘天纯《日本对外政策与中日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万隆会议“集中传播中国和平外交话语”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蜜月期”中日民间外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蜜月期”出现的主要原因。
2023-01-1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2022年2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俄关系上不封顶,没有终点站,只有加油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214日,经过毛泽东、周恩来同斯大林、维经斯基会谈,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双方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等。苏联政府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确定了中苏两国政治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准则。

——摘编自人民网《党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经历了中苏关系的起伏后,双方着眼时代发展潮流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推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开创性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中俄关系,为两国关系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面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双方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两国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摘编自习近平《共创中俄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对中国的积极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中俄两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所进行的外交实践,并分析其意义。
2022-07-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