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盟成立之初,对非洲的援助集中在贸易、产业和财政方面的合作上。20世纪90年代末,援助部门涉及经济结构调整、人道主义援助、公民社会等多个领域。进入21世纪后,欧盟增加了对非洲的人道主义援助,并加强了双方在解决地区武装冲突和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合作,还表示尊重人权、民主、法治是双方伙伴关系的基本要素。欧盟开始注重向国际多边机构靠拢,注重与其协调一致,注意和其他大国以及各类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以期在新形势下深化欧非双边关系。

——摘编自刘丽云《欧盟对外发展援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非洲国家创建多边发展平台——中非合作论坛,实现了中非关系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中方加强了该论坛的后继行动机制建设,以确保各项对非洲援助承诺的落实。基于非洲受援国的现实需求,中国对非援助秉持“平等相待、维护共同利益”的原则,通过提供优惠贷款、项目合资合作等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

——摘编自赵金合《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特点、动因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盟成立后对非援助的政策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欧盟相比,21世纪中国对非援助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非关系发展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法、日、意六国递交了照会,其内容:(1)对于其在中国的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通商口岸,或既得利益,不得干涉;(2)中国现行的约定税则,对于运往前述“势力范围”一切口岸之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其税款应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在其“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他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范围”内建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为他国公民或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为本国人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该照会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的、支持美国的一票。美国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基本上在美国势力范围内的中国。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1969年1月,尼克松在就职美国总统的演说中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在第一个外交政策报告中说:“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1970年初,尼克松说:“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摘编自(美)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中册,中译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照会递交的背景是什么?美国照会的内容与其他列强侵华比较侧重于哪方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改变对华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3-01-19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以前,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接壤,17世纪以后,沙俄通过扩张,使得中国和沙俄互为最大的邻国。沙俄侵华政策基本方针早在彼得一世就已奠定,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叶卡捷琳娜等沙皇都继承了这一侵略方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苏形成了结盟关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斯大林在维持苏联利益的同时,也真正给予了我们帮助。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撤走援华工程师,拆除设备,几令中国陷入极大困难之中,甚至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演变成正常化的中俄关系。现在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最重要的是还建立了中俄边境贸易,在互利互惠原则上发展沿边城市的全面合作。

——摘编自王钰《近现代中俄关系走向》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一直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更重视日本作为战略基地的作用,要将其纳入它的战略体系中。美国片面炮制的对日“和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其目的是谋求使其长期占领日本“合法化”。19508月,美英公布了“对日和约草案定本”。其中,在领土问题上它违背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协议》的规定,故意把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等归属问题弄得含混其词。同时,日本吉田政府在美国指示下,也同蒋介石集团签订了所谓的“和约”,并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杜勒斯等人说蒋军驻扎在金门、马祖是“愚蠢和不明智的”,企图使蒋军撤出金马等沿海岛屿,把台湾与大陆完全隔离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国际格局的演变和超级大国霸权地位的起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美国开始调整对华、对台政策。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表示:“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是中国对美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高民政《19491979: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军事政治较量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关系发展进程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表现并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对外政策调整的认识。
4 . 现代中国外交。

材料一   19502月以后,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2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此之前,中国政府接管了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房产。美国国内以歇斯底里反共为特征的麦卡锡主义开始肆虐。后来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了朝鲜战争,但在敌视新中国方面比杜鲁门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一段时间内采取“放蒋出笼”的政策,鼓励、纵容国民党军队对大陆沿海进行军事骚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两次台海危机中,中美双方虽在言辞上一再严厉警告对方并表达了绝不在原则问题上与对方妥协的决心,但双方开始显示出了不使事态发展演变为战争的某种意愿。在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毛泽东一再下令,要求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只打蒋军,不打美军”。当时美国正专注于欧洲事务。因而美国方面对危机的反应令人寻味,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遣第七舰队为向金门岛运送物质的国民党舰只护航,但同时他又命令美军护航船只不得进入沿海3海里以内,以免擦枪走火。

——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材料二   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出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继之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佳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中美关系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呈现此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二   196011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物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四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这样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丰富的因素。请针对如何消除西方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合理的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110日,中国派陆征祥、顾维钧等赴欧参加巴黎和会。抵达巴黎之后,顾维钧立即展开对国联的研究,并参与国联盟约的起草和完善工作。中国人民和政府对于中国加入国际联盟给予极大支持。根据国际联盟条约规定,虽然中国未签对德和约,不能立即加入国联,然中国若签对奥和约,仍能成为国联成员。北京政府对此十分重视,910日,我国签订对奥和约,192011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中国成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中国寄望国联来维护弱小国家安全,期盼它成为国际正义的主持者。

——摘编自周乾、陈积敏《论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对国际联盟成立的认识和参与》

材料二   197110月第26届联大上,以76票赞成,36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法权利。基辛格在回忆录中作了这样描述:“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它们当中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感到苦恼,一方面它们不愿同我们对立;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时,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性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

——摘编自连海山《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政府加入国联的原因和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两次加入国际组织的相似影响。
2021-04-07更新 | 23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重农学派是18世纪50—70年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也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分支。此时法国仍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为基础。财政大臣主张极端重商主义政策并大范围实施,利用国家资本和特许经营形式集中发展工商业、刻意压低粮食价格、提高农业税等,导致耕地荒度,农民极度贫困,国家财政濒临崩溃。据农学家阿瑟·扬估计,法国与英国小麦亩产比为1:1.33。在此情况下,重农主义者提出,在各经济部门中,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因为只有农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二者都是不生产的。代表人物魁奈也指出,“关于农业的利益,实际上是要把土地集中形成大规模的租借地,由富裕的租地农场主经营……使它达到最好的状态”。

——摘编自《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田“三农”问题的启示》等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在了解了一些地方的农业互助合作情况后说:“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作法。”同年11月,在第三次全国农业互功工作会议结束前夕,毛泽东在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伯达谈话时指出:“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现在是既需要,又可能,潜在力很大。”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技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搜集各种农具,进行比较,通过试验加以改进,试制出新式农具。试制出来后在田里实试,确有成效,然后再大批制造,加以推广。

——摘编自《略论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实践》

材料三   中国留法农学会理事长任军民曾指出:“法国是农业大国,生产的集约化水平高,农产品丰富,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高,这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以及挑战。因此,加强中法农业交流,优势互补,既能让中国农业发展少走弯路,也将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重农学派和毛泽东农业思想的相似点,并分析毛泽东重农思想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加强中法农业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中国大规模的对非援助逐渐停缓,不再过多强调“无产主义国际精神”和“同志加兄弟的友谊”,而是突出“互利”的原则,因此在之前占主体的无偿援助比列逐渐下降,贴息贷款和政策性补贴援助的比列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从本国和非洲国家实际情况出发,在原有成套项目基础上增加了技术合作、减免债务、人道主义援助等方式。

——摘编自蔡欣然《中国对非援助模式研究》等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中非双方共同倡议下,2000年10月10-12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新世纪中非合作论坛成为中国提倡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先行者,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引领国际对非合作、提升南南合作的一面旗帜。

——摘编自张忠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挑战与应对》等


(1)根据材料一,概况中国援助非洲在20世纪70年末之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非合作论坛成立的历史背景。

2019-09-18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贸易战的背后往往有政治利益或意识形态的较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政府就确定了要利用经济手段对新中国施加压力的方针。国务卿艾奇逊在1949年2月28日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关于美国对华贸易的政策》的报告时就说,中共既要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又要重建国家,它势必寻求外援,寻求与西方的贸易,因此“在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现实之间的第一个冲突大概会具体地在经济领域中产生”,“正是在对华经济关系领域中美国具有对付中共政权的最有效的武器。”3月3日,这一报告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1号文件获得总统批准。

——陶文钊《禁运与反禁运:五十年代中美关系中的一场严重斗争》

材料二   70年代初,美国维持对华的严格的贸易管制,不仅使美国商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受歧视的不利地位,美国每年还要为此付出4000—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而且,这种管制中的治外法权“成为美国与西方盟国经济摩擦的火种,进而发展成为二者之间的外交问题”。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也承认这样的事实:近20年来,美国一直在世界上鼓吹和带头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不但没有奏效,反而遭致自己对华利益的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的贸易管制,作为调整对华政策的突破口。

——何海波《尼克松政府对华贸易管制政策的缓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总统批准艾奇逊报告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决定缓和对华贸易管制的背景。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合作与分歧”为主题,就194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的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10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外交多次在外交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中国总体外交的一部分,中国体育外交的开展是在中国总体外交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共和国半个世纪的体育外交史中,苏联和东欧占有很大的篇幅。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朋友,这些国家对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到1962年十年间,中国对外体育交往总人数是10291人,而与苏联和东欧的交往就占到了76%,达到7820人。

—《60年中国体育外交:与世界牵手》

材料二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中国体育外交的范围扩展到一些亚非拉国家。由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发起、中国联合倡议的新兴力量运动会1963年11月在雅加达举行,这是新中国首次全面参加的一个综合性大型国际运动会。从此,新中国把同亚非拉的体育交往逐步上升到主要位置。

—《60年中国体育外交:与世界牵手》

材料三1954年,国际奥委会第49届全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奥委会,但同时顽固坚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拒绝撤销台湾体育组织作为国家奥委会的资格。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奥委会在经过斗争后,于1958年8月19日声明退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

1975年4月,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权利。1979年10月25日,中国正式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设在台北的奥委会改名为“中国台北奥委会”。

材料四1981年,中国男排反败为胜、力克韩国队,北京的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浑身伤病的李宁(体操),只得到最后一名。一些报道竟谩骂李宁为“体操亡子”。李宁还收到绳子,让他上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海外执教的中国教练员和代表外国参赛的原中国运动员超过了1000人。其中最有名的是郎平。2008年8月15日,在北京奥运会上,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新华时评认为“郎平依然为国争光”。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与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3)联系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形势,概述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有利因素。阻碍新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在体育情结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