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于美国当局迟迟不愿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等种种卑劣手段,致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这期间,美国大放反华言论,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强占中国台湾,肆意破坏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人民被迫奋起还击,进行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影响的扩大,美国一些人士和广大人民要求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呼声愈来愈高。1972221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经过多次会谈,2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从而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定了基础。19781116日,华国锋总理和卡特总统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政府自19791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顺义《略论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的对华行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上,就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总统、蒋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偕同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在北非举行会议,业已完毕,兹发表概括之声明如下: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1943年《开罗宣言》

材料二

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侵朝美军多次派空军侵入中国东北,海军炮击中国商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此提出强烈抗议,“美国政府由于疯狂横暴的帝国主义侵略行为,已经证明了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危险的敌人。”

——《试论周恩来对抗美援朝的贡献》

材料三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式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主张及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背景。
2020-11-01更新 | 2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军事方面,“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者措施。”2.政治方面,“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3.经济文化方面,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潘正祥《从同盟到对抗—20世纪50、60年代的中苏关系》

材料二1960年,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福斯特·杜勒斯(1954年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编自《尼克松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建国初的国际环境、经济发展、外交政策、社会制度方面,说明中国愿与苏联结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美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该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史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中国成立后,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调整了对苏联的外交方针
B.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新中国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之初80年代以来
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国际局势缓和,中国“改革开放”启动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与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政策(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内涵;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确立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
(2)上表中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
7 . 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六条 (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1)材料一中,国际联盟提出了哪些维护和平的原则? 结合材料一、二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
材料三
《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中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然而,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袁明《国际关系史》
(2)依据材料三分析《非战公约》产生的背景。为何“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材料四
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宗旨和原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必须得到切实遵循。
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四指出应如何实现联合国宗旨? 请谈谈中国在新时期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
8 . 建国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
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材料二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的背景是什么?此举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2017-04-1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寒假作业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于1937年9月参加了日中战争。日本宣扬这是为“建设王道乐土”“东洋和平”的战争。当时,我不认为是侵略战争。
在战场上人类爱和平的使命感使我产生了疑惑,为此,我写了日记。······我含着眼泪在日记中记下了黄河大堤被炸后的悲惨情景······我在为日军侵略的牺牲品而落泪,然而,自己又是侵略中的一份子。我是忠于天皇敕谕“军人天职乃临战当敌,片刻不可忘记‘武勇’二字的盲从兵······(战后)所谓战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的罪恶无比的巨大的恶魔口袋,它将涂炭生灵······毁灭文化,使人间变成地域。······因为我错了,所以必须反省······我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过一直在与军国主义斗争。
————摘自《东史郎日记序》
材料二 幻想世上并没有天堂,这很容易,只要你试试看,在我们下面没有地狱,我们上面只有天空。想象所有的人,都为今天而或,想象这世上没有国家,试试看,这并不难。没有杀戮和牺牲,也没有宗教,想象全人类,都生活在和平之中。想象世上没有占用,我想你可能做不到,不再贪婪,没有饥饿,四海皆兄弟。想象全人类共同分享世界,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但愿有一天,你能加入我们,世界就能合而为一。
——美国著名歌星约翰·列侬《给和平一次机会》(1969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史郎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宣扬的“建设王道乐土”“东洋和平”思想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约翰·列侬的主要和平思想。这首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6-11-18更新 | 5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黑龙江省庆安县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