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四十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冷战的起源与终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采取的应对方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简要分析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4)材料三认为美苏冷战“四十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请以亚洲地区为中心举两例加以说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亚洲新安全观”,该观点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亚洲新安全观是以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为基本内容的安全理念,主张在亚洲地区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摘编自王彪《浅析构建亚洲新安全观与安全机制的原因》


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条信息,围绕“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政权合法性,是指能够让社会成员认为其政治统治或政治权力是正统的、合乎道义的,从而自愿服从或认可的属性,它是“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有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翻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标志着近代以来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梦想之实现。而如何有效地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和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

——摘编自罗雄《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民主政权合法性建设及其时代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了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一个新生政权要想得到巩固,还涉及国际社会对该政权的认同问题。因此,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是巩固新生政权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由于世界各国对新中国态度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国际承认的问题上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针。

——摘编自李安增《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巩固新生政权的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合法性的政治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争取国际承认所采取的“区别对待的方针”,并指出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最主要表现及原因。
4 . 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还兴致勃勃地拿起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的表决情况,边看边说:

“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葡萄牙也当了‘红卫兵’。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居然有1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

材料二   毛泽东说,1950年,我们还在“花果山时代”,你(指乔冠华)跟伍修权去了趟联合国。伍修权在安理会讲话,题目叫做“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控诉就是告状,告“玉皇大帝”的状。那个时候“玉皇大帝”神气十足,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现在不同了,“玉皇大帝”也要光临“花果山”了。这次你们去,不是去告状,是去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超级大国的威风。26届联大会议主席阿里课称: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并为实现联合国的宗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宫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根据材料一,说明毛泽东为何将英国、法国等国比作“红卫兵”,并指出影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章节摘录
条约关系1868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卸任,恰逢清政府想要“笼络”各国,因此受聘为中国特使,率团访问欧美。2月,蒲安臣未经授权,与美国国务卿签订条约,有利于美国人在华传教、办学和招收华工。
民国初年1913年3月,美国驻华代办卫理以“美国是共和国之母”等理由建议政府承认袁世凯政权。5月,威尔逊上任后,不顾他国反对,率先单独承认袁政府;10月,袁唆使军警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后,立即驰电表示祝贺;袁图谋复辟帝制时,竟也荒唐地予以支持。
战时盟友1939年2月,中美《桐油借款合同》达成,美方借款2500万美元给中国,中方于1944年元旦前以桐油偿债。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之后华锡借款,钨砂借款相继出台,并在国际上引起连锁反应。
好事多磨20世纪90年代,为扭转贸易逆差,美国多次以知识产权问题为由挑起纠纷,苛求中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保护水平。在三轮漫长而紧张的谈判中,中方既针锋相对地拟定反报复清单,但也做出相应承诺,并加大立法、执法力度,表明了妥善解决争端的意愿和决心。双方最终于96年6月达成协议,贸易战化险为夷。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图”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摘编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尼克松与共产主义中国的相处中,采用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思想。因为,在他看来,美国对亚洲采取的任何政策,都必须刻不容缓地抓住中国。长远来看,如果没有中古哦这个拥有七亿人口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尼克松以现实的眼光,清醒地看到美国多年来对中国所执行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似乎毫无效果而濒临失败。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不应错过中苏决裂的这个大好时机来表达内心对中国的尴尬向往。

——摘编自陈俊杰《尼克松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对外政策呈现出下列特征: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然不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对外政策做出的调整,并分析这种调整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外政策呈现这两个特征的原因。
8 . 中国近现代外交,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9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饿等国公使入京设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
材料三: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 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较,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主张融入世界。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8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中美关系
20世纪初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推行反共战略,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
20世纪50、60年代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20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然而,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并非风平浪静,双方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它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
20世纪90年代在90年代的初期、中期和末期,中美关系又经历了三次大落大起,但依然在跌宕起伏中稳步向前。

——摘编自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等


材料展示了20世纪中美关系发展历程,蕴含了发展外交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9年陈毅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主持四位“老帅务虚会”,全面深入地研究国际形势。他们提出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报告,全面分析了国际形势及美、苏在全球争霸的态势和重点。报告认为,珍宝岛事件的发生,并不意味着对方马上就要开始向中国大举进攻,原因是对方没有准备好,而且美苏目前最迫切最突出的是要安定欧洲,巩固欧洲,控制欧洲,它们争夺的重点仍然是在欧洲。珍宝岛事件并未改变这一基本战略格局,针对中国的战争目前还不会轻易发生。

——摘编自《试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重大军事实践及思想》《军事历史》2008年第1期

材料二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很长时间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摘编自《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及中国外交成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