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 .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摘编自美国总统杜门的声明(1950年6月)

材料二:1969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总统,美国改变对华政策的时机似乎逐步成熟。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成为英国经济上的竞争者,而中苏的分裂加剧则提供了利用此情况来加强美国优势的机会。在国内,反越战运动如火如荼,自由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1972年2月21日,是克松总统访华,2月28日,中美联合发表《上海公报》。中美和解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使苏急于在一些正在谈判中的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协议,中苏边境拖住了苏联的一百万军队,减轻了苏联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军事压力。这样,在新的三角关系中,美国明显保持了平衡。

——摘编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及中美关系和解对中国的影响。
(3)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请你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摘编自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1972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1990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建交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改善关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说明《联合公报》发表对中美关系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并概括围绕这一外交目标我国展开的主要外交活动。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回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9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1)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2)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2021-10-0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曲沃中学2016届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和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姚椿龄、杨宇光《舒曼计划及其产生的国际背景》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幸,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毫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应如何正确认识中美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外交官的回忆录1955418日,由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419日,周总理在大会上发言,他预计的情况果然发生了。会议一开始,各国政府首脑就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发言,批评中国有侵略的野心。但周总理早有准备,他站起来发言,他庄严宣告,我们不是来万隆吵架的,而是希望找到大家能达成共识的地方,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愿打仗,亚非各国人民应该团结一致,建设自己的国家,反对殖民主义。

最难忘的一次是196312月到1964年了月兴随周总理和陈教元帅访问亚非欧十四国。除此以外,总理还另外访问了坦噶尼喀(Tanganyika,它与Zanzibar于1964年统一后成为坦桑尼亚)、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和罗马尼亚等国家。通过周总理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迅速突破了外交上受孤立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221日,尼克松总统及其随行人员到达北京机场。尼克松清楚地了解到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明确规定美国官员不许和中国官员握手的历史,所以他下定决心在公开场合纠正这种不礼貌的行为,洗刷中国人心上的阴影。他指示整个代表团,包括他夫人,都留在专机里,一直到他走下舷梯,和东道主周恩来总理握过手后才能出来。我作为用总理的指定翻译,站在总理身后,目睹了这两位领导人之间的握手。

1990428日,我和向同第三次回国休假。52日,我们应湖南省驻英国贸易代表的邀请,去湖南访问。我们去岳阳看了由英国软贷款建造的岳阳电站,并且同湖南的对外经济贸易官员多次会谈讨论如何促进湖南和英国的经贸关系。

——摘编自冀朝铸《从红墙翻译到外交官》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有哪些史料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四月的一份内部电报中提出:如果美国及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美国政府当时对新中国抱着敌视态度,不仅自己不肯承认,还竭力阻挠其他西方国家承认新中国。在经济往来上,美国政府对心中国也实行严格的贸易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急于要求这些国家承认,如果期待得到他们的经济援助,势必屈从他们的要求,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他们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进行建交谈判。若是条件尚不成熟,宁可把它放在下一步再说。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卡特总统上台后,于1978年4月宣布: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同年7月,中美建交谈判在北京开始。年底,双方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美。然而,美国很快又炮制出一个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实质上仍然把台湾视为一个国家。对此,中国政府进行了坚决斗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美两国领导人为稳定双边关系,促进友好交流,进行了多次互访。

——摘编自李安增、李先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共中央对中美建交的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应对中美关系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7 .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美国方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活动继续延续民国前期的发展轨过.相对盲目且自发.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以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为主要方式,争取各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支持。局部抗战时期,国内学生、留学生特别是归国留日学生以学生运动为主要形式。掀起了民间外交活动的高潮.1931年9月28日,中央大学学生就质问外交部部长王正廷为何不积极抗日。1932年3月,部分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和监察委员自发成立国民外交协会.发行《国.民外交杂志>宣传其主张,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宋庆龄、沈钓儒、李公朴等知名人士、以及辽宁国民外交协会、东北国民外交协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也积极参与进来.开展民间外交活动,但收效并不明显。

——摘编自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立即看手创设官方外交。而且几乎同时创立了新中国的民间外交(时称“人民外交")民间外交成为新中国发展与非建交国家。特别是非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朵道。20)世纪50~70年代,在开辟民间外交的实践中、中国逐步形成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以官代民、官民并举”的方针,并建立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民间外交组织,积极开展与各国各界人士的友好交往。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外交中心工作的转移.民间外交从开辟国家关系逐步向服务经济建设转型,民间外交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为新中国构建新型外交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骥等《中国民间外交、地方外交与人文交流70年人民的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日战争时期垒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民间外交活动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民间外交转型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外交转型的历史启示。
9 . 未来世界的发展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多种力量的博弈牵一发而动全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在其西方盟国中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了。但从全球层面看,美国能对世界体系中的生产结构、金融结构产生比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大得多的影响,比如制订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因此美国的霸权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反而相对地增强了。 

——摘编自叶江《冷战、美国霸权与全球化》

材料二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摘自中共十九大报告

材料三   美国国家情报局委员会专家对2030年全球各地经济实力进行预测分析,描绘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未来世界发展图景类型。

①大停滞的世界:美国和欧洲不再有能力或兴趣维持全球领导地位,将重点转向国内,火车头的熄火导致全球化停转,这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未来。

②大分化的世界:经济不平等成为主要特征,经济仍以温和的速度增长,世界却因各层次的分裂而变得更不安全。

③非国家化的世界:非国家行为体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扮演领导角色,这是一个拼接起来的、不均衡的世界

④大融合的世界:美国和中国合作,导致全世界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上的合作,这将是最有可能的最好图景

——摘自《全球趋势203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美国霸权增和减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政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非国家化的组织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让未来世界避免停滞和分化,迎来大融合的认识
2021-02-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考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万隆会议开幕当日,伊拉克代表贾马利的发言用了很长篇幅来攻击共产主义,他要求人们对共产主义采取“防御措施”。后来又有一些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贾马利的行列。关键时刻﹐周恩来提出了著名“求同存异"命题。他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

——摘编自《解放日报》2015年4月24日)

材料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践证明,“上海精神”催生了强大凝聚力,激发了积极的合作意愿,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功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同时,“上海精神”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生命力和价值,为所有致力于睦邻友好和共同繁荣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国际社会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

——习近平2016年6月24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求同存异”的具体内容,并指出这次亚非会议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上海精神”的两个开创国,并简要评价该精神指导的第一个成功实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