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 道试题
1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二1954年,日内瓦万国宫,新中国在这里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2017年,在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以双赢为前提、取代西方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中国的和平外交进一步走向世界;60年后,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重温万隆精神,再次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

——摘编自国纪平《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就是最好的证明。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鲜明底色,并运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相关外交史实予以说明。
(3)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前期,英国首相希思对英国的大西洋联盟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他试图以英美“天然关系”取代英美“特殊关系”,以利英国加入欧共体,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欧共体发展为独立实体,通过建构平衡的欧美关系令英国“两头受益”。由于这一时期美欧关系日趋紧张以及美国对维护其联盟霸主地位的坚定决心和尼克松一基辛格外交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等原因,希思虽成功引领英国加入欧共体,却在两次“尼克松冲击波”“欧洲年”与中东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上与美国发生冲突。受困于对美国的全方位依赖,希思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撤退,英美“特殊关系”得以再度复兴。“天然关系”是一种极具灵活性与弹性色彩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它反映出一个中等强国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与努力。

——摘编自梁军《爱德华·希思对大西洋联盟政策的调整与英美关系重构》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交战略呈现出“不变”与“变”的交织,下表列举了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四个阶段。

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中国的外交战略
阶段目标表现
美苏争锋,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联苏反美“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显现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反美反苏)”
新兴力量发展,多极化趋势加强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联美遏苏“一条线(从美国到日本等国),一大片(线外国家)”
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局面形成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奉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等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英美关系的变化,并简评英国构建英美“天然关系”的努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不变”与“变”,并说明“变”的主要依据。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治兵然后可言息兵,讲武而后可言惬武”“有各则制人,无各则制于人”早已成为古人的思想共识并成为寻求国家长治久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国古代地缘安全环境自成体系,具有相对的封闭性。中原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掌握的经济、文化资源比周边地方雄厚,对边疆游牧、渔猎民族产生强大吸引力,从而增强了“中华一体”的国家安全目标观,也导致了安全的威胁主要体现政治领域,尤其体现在军事斗争中,这也使中国古代战略学家与历代王朝均认识到治国安邦、抵御外侮的基石是增强国家实力。中华民族生存圈边缘的山脉、大漠和海洋,形成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天然国家安全防御屏障,农耕文明的生存条件相对优越,生活方式相对稳定,实行自给自足的经济原则,较难产生强烈的扩张动机。中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防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防御性工程,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安全战略文化本质上是防御性的;中国传统“和合”地缘文化特别强调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秉承“协和万邦”的文化理念,重视国家关系的和谐,主张对外关系要行“王道”,对战争,在“和合”地缘文化的影响下,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制逐渐形成。

——尹朝晖《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借鉴价值》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我国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国家安全观,提出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新时代总体安全观。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务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传统安全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时代国家安全观与我国古代传统安全观相比较所呈现的变化,并分析新时代国家安全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2-01-06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统一全国后,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周边民族及亚洲、欧洲等七十多个国家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唐朝统治者认为隋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在于外交政策的失误,过于“大汉族主义”,因此唐朝采用当时国际上遵循的外交语言,与各国元首亲热地称兄道弟,而且还特别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通过不断的民间交流来影响到各国的外交政策倾向,对前来中国的海外商贾,采取了不少保护性措施。

——摘编自曹文君《从外交政策看唐朝统治者的对外意识》等

材料二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三   中国坚持国家关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欧积极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加强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同非洲、拉美等地区国家的合作。中国已与世界上11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到60对,在世界上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

——《新中国外交70年的历史性成就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的外交状况及统治者的外交意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点;依据上述全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022-01-2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文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

材料三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说明制约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因素。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毛泽东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下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成就


材料四   截止到2007年12月28日,我国已经与171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

——摘自颜声毅《中国当代外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分别写出与图示信息相关的外交成就。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021-11-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A)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友好平等的基础 上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一旦缔 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摘自《国际条约集》

材料二   1957年11月的莫斯科会议期间.毛泽东的言谈举止充分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共已经可以同苏平起平坐了。但也就在这时,双方的分歧开始露出苗头。真正反映出中苏在对外对内政策上出现重大分歧,并引起尖锐对立的,是后来发生的两件事:1958年中共领导人在未通知苏共领导人的情况下炮轰金门,惹恼了正在积极推动冷战缓和战略的赫鲁晓夫,因为中共的做法无疑是在唱对台戏;另一件事就是中苏两党虽然都要求改革斯大林式的发展模式,但苏共领导人并不支持中共以建立人民公社来实现跃进的做法。

——摘自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

材料三   2001年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 好合作条约》。这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大事,兹达成协议如下:

第五条,俄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

第六条,缔约双方满意地指出,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决心 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 边界。……

第十八条,缔约双方将根据各自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本国 法律在促进实现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进行合作……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关 系怎样?这种关系对中国有何影响?
(2)20世纪50年代末之后中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材料二概括变化的主要原因。
(3)21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又有何新的发展?其出发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在中俄关系的改善过程中,俄罗斯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其诚意?
2021-08-2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7月,苏俄发表了第一次对华宣言,其平等处理与中国关系的态度,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苏联在抗日战争的最后时期出兵中国东北,给日本关东军以毁灭性的打击,为中国赢得民族性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解放战争时期,苏联曾反对国民党的战争政策,促进中国的和平统一。从1919年到1945年,苏联经过一系列的动作,使国民党政府最终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地位,这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性和中国政府的尊严。

——摘编自吕斌等《试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联与美国对中国国家统一的影响》

材料二   20133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时强调,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依然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俄要更加紧密地加强全方位战略合作。……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协调配合,坚决维护两国共同的战略安全,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二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20133月中国经济网报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苏关系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俄罗斯的关系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3)综上所述,分析影响国家间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1-03-1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西四旗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新中国的重大对外战略决策与冷战进程存在同步,日益灵活务实,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是中共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                                                          

——牛军《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

材料二   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结合建国初期的历史,简述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事实。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说明制约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因素。
10 . 下列材料反映了现代中国的外交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多次提到中国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张。他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一主张被两国领导人认同并写入了联合声明。

同年,毛泽东提出:“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周总理修改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方草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材料二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及分布情况

时间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
1949—1969年15191510
1970-1979年122515135

——整理自外交部网站资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特点。

材料三   习近平外交的亮点之一,是“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这个合作倡议得到热烈响应,几年内有上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参与意愿,地理范围扩大到中东、非洲、中东欧和亚太等地区,纳入的多半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人)和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到全球六成和近三成。中国政府先后出资400亿元和10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丝路基金”,大力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中国在其初始股本1000亿美元中占有重要比重),以满足基础设施建造和相关投资信贷的需求。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从条件、表现、影响等方面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
2021-01-26更新 | 27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