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 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面对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全球层面倡导(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建立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
C.成立上海合作组织D.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 . 1969年12月3日,美国驻波兰大使在南斯拉夫时装博览会上发现了几位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尼克松总统交办的工作,他甚至不顾外交礼节,跑着追赶中方人员,请求会晤中国驻波兰大使并转达尼克松总统的愿望。收到汇报后,周恩来对毛泽东说:“有门道了,可以敲门了,拿到敲门砖了。”这说明当时
A.中苏关系已趋向缓和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一超多强”局面出现D.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前期,中国充满了文化宽容精神。“夷狄”入侵中国北方对外来影响开了大门;佛教既是中国与遥远地区进行密切文化联系的工具又是这种联系的动力;海陆两路的地区间贸易发展远远超过汉代时的情况;初唐帝国使中国直接与印度和西亚两大文明中心进行了接触。……与外国的接触带来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和一些技术,例如茶叶从东南亚传入中国,起初是作药用和提神,到唐朝后期用途更为广泛,后来由中国向外传播,成为世界上最普遍的饮料。更多的技术进步出自中国自身。诸如瓷器、火药、手推车等。唐朝作为当时最大的帝国受到许多临近民族的极力效仿。不仅把它视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而且视为政治和文化的楷模。

——摘编自费正清、赖肖尔主编的《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深感“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加之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已成定局,于是萌生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1861年l月,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下设英、法、俄、美及海防五股。1901年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除了前期的胁迫通商,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史学月刊》等改编

材料三   在当今这样日趋开放、合作的时代,中国外交应善于将自身国情与世界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做到内外兼修,既要把有利的国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内条件,也要把有利的国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际条件。

——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扩大对外交往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