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美国决策者实施扶蒋反共政策。为打破美国的孤立与封锁,中国提出了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方针,确立了新政权的外交大格局。1950年中美先后卷入朝鲜战争,两国对抗的格局就定了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7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9中美建交


(1)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不同。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外交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2 .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掀起留苏热潮,大量大学生、研究生、实习生和进修教师纷纷前往苏联各高等院校、研究所、工厂学习。与此同时,大量留学人员历经坎坷回到祖国,其中多数从欧美返回祖国。这反映出(     
A.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B.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意愿
C.国际局势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D.新中国“一边倒”战略落到实处
3 . 1950年,中国相继同丹麦、瑞士等西方国家建交。1952年,亚太和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亚太地区的37个国家的37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表明新中国(     
A.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D.积极拓展对外交往空间
4 . 1949 年2 月,中国中央发文指出:“为了迅速恢复与发展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在对我有利及严格保持我国家主权独立并由政府严格管制等原则的条件下,(贸易)是可以而且应该允许的。”这一规定(     
A.加强了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B.彰显了新中国经济政策的灵活
C.适应了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要D.已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75年越南统一后就一头扎进了苏联的怀抱,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大规模的驱赶华侨和殴打边境上的中国民众,大量的制造纠纷并向中国提出了领土要求,中国也展开大规模的宣传攻势,下侧漫画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体现了(       
A.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B.国家利益重于意识形态
C.渗透着强烈的冷战思维D.美苏间的对峙不断升级
2022-07-06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6 . 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解决中印关系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之后受到亚非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同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好评,被称为“亚洲的宪章”。“五项原则”有如此反响缘于(  )
A.新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成熟B.中印之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C.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及价值取向D.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
2022-06-26更新 | 1573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1864年上海租界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会审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并由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组织正式法庭,通过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根据章程,会审公廨为中国的司法机构,由上海道台派一名同知主持……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

1911年武昌起义后,由于会审公廊的满人谳员逃匪,驻沪领事团趁机接管了会审公廨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改组,改组后会审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其菥傣亦由领亭团披给;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取消上诉程…….

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这种努力在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西方国家的阻挠,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摘编自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其中取消领事裁判权是一重点。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晨开多次谈判,于1930年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由会审公癣演变而来的上海临时法院,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初步协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

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

——摘编自胡燕《中国涉外法权变迁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双方斗争的趋势及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并谈谈你对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认识。
8 . 1952年,中国首次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电影放映活动,放映了《中华儿女》《白毛女》《赵一曼》等七部影片。1953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全国范围内举办“中国电影周”,主题为“中国人民的光荣,我们争取和平道路上的朋友与同盟”。新中国此举有助于
A.改善外交环境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宣传“双百”方针D.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法关系的变化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国是西方阵营中追随美国比较积极的一员。随着冷战发展,美国人在北约中以发号施令者自居,这让崇尚“均势”的欧洲国家甚感不悦。19591月,戴高乐政府提倡实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权益的独立自主方针,提出了“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张。19641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中法建交联合公报》,西方有媒体将之称为“外交核爆炸”。在记者招待会上,戴高乐自信地宣布:“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是如实地承认世界。”他相信某些国家政府迟早会效仿法国。在这种局面下,美国总统约翰逊于19667月宣布实行“遏制但不孤立”的对华政策。

——摘编自张伟《中法建交震动西方》

材料二   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表示,“我的政策继承了戴高乐将军的政策”。1997年中法两国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承诺要“加强多极化”,认为双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国际事务负有特殊责任”。20134月中法两国发表《中法联合新闻公报》,强调“中法关系至关重要,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国家间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典范”。中法将在国际秩序方面共同探讨多极化进程、多样化发展,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改革,并就各自关切的国际热点问题进行磋商。

——摘编自王毅《对构建中法新型大国关系的几点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60年代中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法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2022-05-07更新 | 24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据统计,从1955年1月到1956年6月,共有78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联系和交流。根据你的判断,这其中绝大多数国家属于
A.周边国家和邻近国家B.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
C.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D.不结盟运动国家
2022-03-06更新 | 838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