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2 . 1958 年,长春“一汽”投产前夕,为方便各国来访的元首出行,有关部门就到德国定购了 60 辆奔驰300 型轿车。这一年,“一汽”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奔驰 190 的底盘和发动机为参考,制造出新中国第 一辆 5 座轿车“东风”牌。著名的红旗轿车就是在这一基础上于此年诞生。据此可知
A.建国初期中国并未奉行一边倒B.招商引资是我国传统发展模式
C.德国并未紧跟随美国封锁中国D.西方国家保持与新中国的接触
3 . 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8月,中苏两国代表在南京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苏联采取积极行动援助中国。当时的苏联给予了中国政府除了派兵参战外一切的援助,还贷款数亿美元给中国。苏联派遣志愿飞行员入华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并且帮助国民党训练军队。至1939年底苏联派出志愿空军飞行员计5个大队2000人和1000余架飞机,参加过保卫武汉、重庆、成都、兰州的空战,许多苏联飞行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截至1939年年中,由于苏联的军事援助以及从其他国家购买武器装备,国民政府得以扩编大规模武装,包括:245个步兵师、16个骑兵师和1个机械化师。国民政府军队拥有了80万支步枪、5万挺机枪、1075门火炮、213辆坦克和150架飞机。

——摘编自李佳玉《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

材料二 1950年,新中国向苏联贷款3亿美元,占三年恢复时期中央政府总投资的143%。中国将苏联贷款集中使用在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机械工业和国防工业等基本建设的重点项目上。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向中国援建47个项目,其中能源项目占447%,东北建设项目占766%。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提供大量科技情报和文献。1953年,接受苏联科学出版物的中国机关达到300个,总量有42136套。1950年至1953年,先后到中国帮助经济建设工作的苏联专家共计1093人,他们不仅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还培养中国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大都集中在重工业和燃料工业部门。除此之外,苏联还协助中国制定“一五”计划,从起草、修改到最终的定稿,苏联都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摘编自沈志华《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援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对华援助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19-10-0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中国和印度山水相连,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但也存在分歧。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19-08-20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13年普通高中基础会考试卷历史科
6 .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宣布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B.1949年与苏联建交
C.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 . 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了(  )
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
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2019-07-25更新 | 320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4-2015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一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8 . 新中国成立伊始,用“帝国主义附庸”、“资本主义国家”定义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1954年夏,中国领导人开始称呼这些国家“东方国家”、“独立自主国家”、“中间国家”。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
B.放弃了“一边倒”外交原则
C.试图改善对外交往的环境
D.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019-05-12更新 | 562次组卷 | 20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
9 .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下列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体现此精神的是
A.一边倒
B.不结盟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0 . 1949年初解放军进驻北平时,东交民巷各兵营仍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领事馆区是国中之国。在举行入城式时,毛泽东特别批准让军队游行穿过东交民巷。1950年1月6日,中央以北京市军管会的名义征用美、英、法、荷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后来与各国建交后,各国设立了大使馆。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奉行“另起炉灶”外交政策
B.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